中新社记者:与刚从事盆栽艺术时比较 , 您现在的盆栽风格有何变化?
小林国雄:我觉得产生了可以称之为“羽化成蝶”般的变化 。 我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不断学习、反省、求变 。 最初 , 我以获得各种奖项为目的而创作外形漂亮的盆栽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对于自己是否过度追求外在的美而逐渐产生疑问 。 随着时光流逝 , 我的追求转向了创作展现生命之美、内在之美的盆栽 。 我从盆栽创作中获得了成长 , 并希望能将此留给后人 。
二十年前的中国之行 , 是我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 。 不同于日本已形成固定样式的三角状盆栽 , 中国盆栽充满生命跃动感 。 “舍弃过去的成功 , 向世间寻找新的价值” , 我怀着这样的信念 , 于2015年对享誉日本的真柏盆栽“清风”进行修改 , 对盆栽的平面布局进行设计 , 展现了枝干的曲线美 。 时至今日 , 我仍未对自己的盆栽生涯感到满足 , 有生命力的盆栽艺术永远处于发展之中 。 我将继续追求盆栽创作的“个性、和谐、品味” , 在盆栽艺术中不断精进 。
▲小林国雄创作的真柏盆景 。 竹田武史 摄
中新社记者:中日盆栽艺术有何不同?应如何相互借鉴?
小林国雄:日本文化重视“缩” , 重视删繁就简 。 “秘则为花” , 这是日本能乐大师世阿弥写在《风姿花传》里的话 , 大致意思是不要将一切都袒露无遗 , 表达了重视引发遐想的余韵、留白的观念 。 盆栽艺术传入日本后 , 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 , 形成了“物哀”“闲寂”“幽玄”等诸多特征 , 也把一份禅意推向了极致 。 盆栽讲究盆、栽、装饰“三位一体” 。 日本人细腻多思 , 感受敏锐 , 在“三位一体”上或有独到之处 。 当今许多中国盆栽创作者想从日本借鉴的也正是这一部分 。
▲小林国雄创作的真柏盆景 。 竹田武史 摄
但日本盆栽热衷于三角形的形状 , 在造型上未免有些拘泥 。 而中国由于幅员辽阔 , 盆栽也带有“大陆国家”的气息 , 中国喜欢较为大型的盆栽 , 风格相对舒展 。 盆栽艺术的初心就是再现自然 , 让人一看到盆栽就能感受到风 , 感受到雨 , 感受到雪 , 感受到大自然的历练和张力 , 而不仅仅是人工雕刻的美 。 把盆栽刻意打造成完美的形态 , 虽然漂亮 , 容易获奖和卖出高价 , 但总感觉缺少一些韵味 。 盆栽毕竟是有生命的 , 而不是简单的工艺品 。 中国盆栽更具跃动感 , 更有一种蓬勃的力量 。
在盆栽艺术交流上 , 我认为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大会仍是较好的交流形式 。 至今 , 我已到访过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参加了200余次的交流大会 , 也去过中国多次 。 在交流大会上 , 盆栽爱好者们汇聚一堂 , 可以就创作技巧、审美情趣、精神思考等畅所欲言 。 大家皆是盆栽之友 , 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 , 胜负并不关键 , 重要的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 志同道合 , 令人欣愉 。 (完)
受访者简介:
▲小林国雄 朱晨曦 摄
【日本盆栽大师小林国雄:“小盆栽”如何蕴藏“大世界”】小林国雄 , 日本著名盆栽大师 , 有“盆栽界鬼才”之称 , 从28岁开始从事盆栽事业 , 至今已有46年时间 , 他的作品曾6次获得日本国风盆栽展国风奖、4次获得日本盆栽作风展内阁总理大臣奖 。 其价值一亿日元的盆景常年在日本电视台介绍展示 , 受到广泛关注 。 2002年他在东京创立春花园BONSAI美术馆 , 向世界展示盆栽艺术 。 主要著作有《盆景艺术—天?地?人》《BONSAI》《从0开始学盆景》等 。
推荐阅读
- 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北黄道极 专家详解镶嵌在银河系的“钻石”
- 太阳系的末日,已提前在413光年外上演,地球的未来会如何?
-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物理界会出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或牛顿吗?
- 地球要跑路?研究表明,宇宙中的行星都会脱离原来的轨道
- 什么是“现代”与“传统”的界限?霍尔对此的认知更为深刻
- 2600光年外!巨型行星或将被恒星吞噬,或是地球50亿年后命运
- 马斯克要建造火星飞船送人去火星,是不是现代的诺亚方舟?
- 科学家发现地球正在远离太阳,要降温了?留给人类的时间还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