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小盆栽”如何蕴藏“大世界”
——专访日本盆栽大师小林国雄
作者 吕少威 朱晨曦
盆栽艺术始于中国 , 于唐朝时期传入日本 。 两国盆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自发展、各具特色 , 于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 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互鉴的一部分 。 “一花一世界 , 一叶一菩提” , 小小盆栽反映了东方哲学中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 更是东方文化中生命观和宇宙观的独特体现 。
近年来 , 盆栽这一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逐步从亚洲走向世界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其倾倒 。 为何有那么多人被盆栽吸引?小小盆栽是如何蕴藏宏大精神世界的?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日本盆栽大师小林国雄 , 探讨相关话题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日本盆栽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予其何等的影响?
小林国雄:盆栽艺术诞生于中国 , 于唐朝时传入日本后融入日本人特有的美感和细腻感情创作 , 形成了当今日本盆栽技艺 。
日本很多文化雏形是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来 , 日本人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演化 , 以适应当地人的习惯 。 茶文化如此 , 如中国福建的隐元禅师将煎茶手法带入日本后 , 煎茶在日本广受欢迎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 盆栽艺术也一样 , 这种艺术由中国传来 , 有着深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 , 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艺术外现 , 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
▲小林国雄创作的真柏盆景 。 竹田武史 摄
中新社记者:盆栽的魅力何在?
小林国雄:“形小相大”“天人合一”是盆栽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 盆栽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缩影 , 尽显“方寸之间有天地” , 还能融合匠人的审美情趣 , 反映他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 是寄托创作者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 一盆盆栽 , 最初将要培养的植物移入盆中 , 让它生根发芽 , 修剪多余的部分 , 使其成长为创作者心中理想、美丽的样子 。 植物会经历季节更替 , 会开花 , 会结果 , 也会落叶 , 在此过程中 , 人们也能感受到四季变换和轮回 。
盆栽深受中国道教的影响 , 特别是“气”和“长生不老”的概念 。 匠人培养盆栽 , 以求亲近自然 , 修身养性 , 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 , 盆栽是有生命的 , 是“活生生”的艺术 。 有的盆栽树龄甚至高达500年、1000年 。 人生不过百年 , 而这些植物历经数百载却生生不息 , 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老不死”的“气” , 这也是盆栽艺术吸引人的地方 。
盆栽还有一个特点是“雅俗共赏” 。 从古至今 , 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 , 都可以享受盆栽带来的乐趣 。 这种快乐是植物成长的快乐 。 一千万日元的盆栽也好 , 一千日元的盆栽也罢 , 这种快乐应是共通的 。
▲小林国雄创作的盆景 。 春花园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从事盆栽艺术已有数十载 , 有何感悟?
小林国雄:盆栽是植物 , 需要适宜的水、光和温度 , 缺一不可 。 同时 , 还要倾注情感 。 如果都做到了 , 它还枯萎了 , 就要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 说起来很惭愧 , 在我手里枯死的盆栽也有不少 。 有些是我单纯想满足我的欲望 , 一味想把它们变得更完美 , 有些是病萎 , 还有些枯萎的原因我也搞不清楚 。 虽已入行近50年 , 我仍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
此外 , 我推荐年轻人多接触盆栽 , 通过盆栽感悟生命 , 促进精神成长 。 如果不倾注热爱和关怀 , 盆栽会枯萎 , 会死亡 , 因此通过培育盆栽 , 年轻人们能学会体贴他人 , 关爱他人 。 同时 , 在培育过程中 , 也能愉悦身心 , 治愈心灵 , 获得精神满足 。 盆栽是时间的艺术 , 一棵树成长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 , 因此年轻人越早接触盆栽越好 。
▲小林国雄创建的盆栽美术馆“春花园” 。 春花园供图
推荐阅读
- 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北黄道极 专家详解镶嵌在银河系的“钻石”
- 太阳系的末日,已提前在413光年外上演,地球的未来会如何?
-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物理界会出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或牛顿吗?
- 地球要跑路?研究表明,宇宙中的行星都会脱离原来的轨道
- 什么是“现代”与“传统”的界限?霍尔对此的认知更为深刻
- 2600光年外!巨型行星或将被恒星吞噬,或是地球50亿年后命运
- 马斯克要建造火星飞船送人去火星,是不是现代的诺亚方舟?
- 科学家发现地球正在远离太阳,要降温了?留给人类的时间还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