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文章图片


从“何不食肉糜”到“言论自相矛盾”:专家是如何沦为贬义词的?


曾几何时 , “专家”这个词汇满具荣光 , 自带光环效果 。
课堂上 , 老师指出某个知识点或是结论 , 是由专家提出并总结下来的 , 学生们便深信不疑 , 下意识掏出笔记 , 认为这是需要被记下来的重点 。
报道里 , 媒体在论证观点时 , 只需将相关专家的话语放在后面便是最强有力的论据 , 专家的话俨然成为了正确的代名词 。
网络上 , 偶尔能看到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和建议的缘由 , 只要符合老百姓认知里的常识 , 便会被我们普通人深信不疑 。

学生眼里 , 专家是心中理想的最高处;媒体笔下 , 专家是正确且强有力的论据;网络上 , 专家是信息浪潮里可以无条件相信的清流 。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 , 专家是真真正正搞科研 , 干事实 , 造福我们的伟大存在 。
但这两年 , “专家”这个极具光环性质的词汇变味了 , 不止是我有这种感觉 , 在信息海洋里冲浪时 , 看到很多网友也有诸多对此的吐槽和抱怨 。
几乎已经演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
12月27日 , 有媒体报道说 , 武汉有个12岁的男孩 , 阳性后被查出了“白肺” , 是种蛮可怕的现象 , 重症是会有着生命危险的 。
然后就有很多专家跳出来 , 专门针对“白肺”做了一番极为专业的定义和科普 。

这并没有过错 , 但大家却并不买账 , 因为大家不想知道关于它的定义和科普 , 没有任何作用 , 大家想知道的是 , 它是怎么引起的 , 如何避免自己患上“白肺”?
最为关键的是 , 之前因为上海和广州披露出来的数据 , 许多专家纷纷发表观点说 , 新冠经过不断进化后 , 只是大点的感冒 , 已经无足畏惧 , 且无症状占多数 。
直至我们身边的人几乎阳了一遍 , 直至媒体报道出了越来越多的病例 , 人们发现事实和专家之前所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

例如 , 有人康复后只是洗了个澡便立马发起了高烧 , 有人康复后剧烈运动身体出现严重不适 , 甚至猝死 , 还有人因为“沉默性缺氧”抢救无效而去世 。

这些如此危险的相关注意事项 , 竟没有一位专家提前发出警示 , 所做的只有在悲剧出现以后 , 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来进行相关科普和提醒 。
还全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生面孔专家 。

最让人感同身受的是 , 此前因为相信各种专家的话 , 很多人认为新冠并不值得一提 , 就连最为基本的药也不曾提前准备 , 深信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
再不济凭借自己稍不错的身体素质 , 也能硬扛过来 。
直至自己真的阳了 , 亲自体验了一番才发现 , 压根不是专家说的那回事 , 最终还是要拖着疲惫的身躯 , 强行打起精神来四处找亲戚朋友借药 。
再比如 , 我的家人在转阴后仍然觉得虚弱疲惫 , 时常咳嗽 , 身边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 , 可记忆里明明之前有专家说阳后能够很快恢复的 。
本着好奇心理上网搜索 , 却发现出现类似情况的人还不少 , 专家还有了新的回应说 , 人在转阴后的半个月内才能完全恢复 , 无需过多忧虑 。

虽然很有道理 , 可明明之前和之前的专家说辞自相矛盾 , 让人觉得云里雾里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