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赛娟院士团队研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赛娟12月31日表示 , 近期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人群中 , 重症主要集中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体中;元旦和春节即将到来 , 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 , 都需要重点关注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陈赛娟团队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团队联合攻关 , 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发表研究论文《初步分析我国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亚型多样性与流行病学特征》 。 研究人员初步判断 , 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接近尾声 。
基于对重庆市主城区和郊区数据的数学模拟分析 , 研究团队认为 , 疫情峰值在郊区有所延后 , 且其感染峰值将在春运期间因疫情扩散加速而显著增强 。 对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 , 估计在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的感染峰值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现 。
奥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 Pango命名系统编号:B.1.1.159)是当前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值得密切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 相对于新冠病毒的早期变异株(如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 , 奥密克戎的感染能力、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 , 但是其侵袭肺部引发重症的毒性能力则显著减弱 。 随着疫情演变带来的病毒传播途径的变化 , 多个奥密克戎亚型在国内同时传播 。
陈赛娟团队和范小红团队联合攻关旨在评估调整疫情防护措施之后奥密克戎毒株在境内的传播模式、有症状感染者中重症患者可能比例以及此波疫情在大城市和中西部农村的走势 。 研究人员分析了当前境内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型种类 , 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感染者及住院患者中的比例 , 并用数学建模对疫情走向进行模拟预测 。 陈赛娟院士说:“我们对上海地区今年秋冬季的感染者随机抽样研究 , 进行了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与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持续监测国内流行的新冠病毒种类 , 同时评估每个变异株的感染力和致病力 , 判断疫情发展情况 。 ”
通过对2022年秋冬期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患者中随机抽取的数百例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 , 研究团队获得369个高质量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 这些病毒基因组共包含30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 , 其中355个(95.95%)基因组序列集中在5个奥密克戎亚系 , 主要毒株包括已报道在北京和广州等地流行的BF.7和BA.5.2和近期欧美地区出现的BQ.1和XBB 。
据了解 ,结合感染者的旅行史和感染接触史 , 研究人员证明有北京或广州疫情接触史者分别主要携带BF.7和BA.5.2亚株;从海外入境上海的感染者主要携带BQ.1和XBB;而上海本地感染者中除了BA.5.2以外 , 还有多个奥密克戎亚株相对占比较高 。 这些结果中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
研究指出 , 国内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 且有大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春运期间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将极大影响疫情走向 。 研究团队认为 , 当前急需为奥密克戎疫情向农村地区扩散启动应急计划 , 将更多医疗资源配置到农村基层 , 做好有效药物和新型疫苗的应急使用许可 , 做好抗新冠病毒特异药物及辅助性药物、疗效确切的中药的生产储备、分配和临床合理使用;实施分类、分层治疗 , 加强中小城镇重症救治能力;继续精准用好非药物性公共卫生措施(在室内空间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公共交通工具适当增加班次以避免人群过于拥挤等) , 努力削减疫情峰值 , 缓解医疗系统和医务人员的沉重压力 。
研究团队同时提出 , 要继续做好高危人群全程免疫接种 , 启动高风险人群的第四针免疫加强针接种;加强个人家庭防控知识技能普及 , 做好健康宣传和风险沟通 , 保护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命健康 , 确保中国平稳走出疫情 , 促进社会经济有序恢复发展 。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 NBA一夜5大交易动态:4换2勇士报价比尔湖人3换3报价康利
- 用中国元素讲好科学故事,“大禹治水”登上专业科学杂志封面
- 人类寿命有限,那地球上出现过永生的物种吗?
- 北极熊同类相残、捕杀幼崽是正常现象吗?为什么?
- 我们以一张惊艳的地球全景图迎接2023年
- 为证明动物能变人类,学者让黑猩猩与儿子同住结果竟完全相反
- 一生创客、一身肝胆—王希季人物事迹
- 南太平洋出现“神秘怪响”,3000公里外都能听到,是海底文明?
- 俄太空遭受怪异事件,UFO快速冲向俄太空船,疑遭外星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