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植物奶:外来者与守城人( 二 )


例如 , 「植物标签」推出的开心果奶 , 是根据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研发出来;而黑芝麻植物奶针对的是「发量焦虑」 , 这个当代高压生活下的年轻人最在意的点 , 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
从新概念营销上看 , 低脂、低热量、用赤鲜糖醇代替蔗糖 , 都是新品牌们针对时下潮流作出的调整 。 「每日盒子」的配料表上 , 成分只有饮用水、燕麦、植物油、食用盐;oatoat更是将「只做你看得懂的配料表」直接作为品牌slogan , 配料中99.9%都是燕麦和水 。
从销售渠道和营销层面来看 , 新品牌们也有迎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方式 。
抖音达人带货、品牌自播、淘宝天猫等渠道 , 都是新品牌们的主战场 。 据「蓝洞商业」观察 , 「植物标签」已经出现在李佳琦的直播间里 , 「荷乐士」也选择牵手「疯狂小阳哥」 , 「欧扎克」签下了肖战为代言人 。
私域流量也是新品牌们更看重的 。 以每日盒子为例 , 早在2021年 , 其通过微信私域、天猫订阅会员等渠道就累积了近10万私域用户 。 用户体验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拉开差距 , 在植物奶品牌口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 客户忠实度就在细节上建立起来 。
此外 , 植物奶的衍生品:植物奶冰淇淋 , 也是由Oatly带来的流行风潮 。 在2021年的陆家嘴咖啡节 , 「植物标签」带着开心果冰淇淋亮相 , 吸引年轻人排起了长队 。
而当植物奶加上「环保」概念 , 一切参与者就变得时髦起来 。
「环保」曾经是Oatly在2012年在国外打输的第一场「漂亮仗」 。 因为广告语「It's like milk but for humans.」(和牛奶很像 , 但是是给人类喝的)疑似侵犯乳业品牌名誉权 , Oatly输了官司却赢得了名气 。
在国内 , 环保的概念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的营销卖点之一 。
2021年 , 在「界面新消费论坛」上 , 张自豪就曾利用环保概念 , 分享了几个更加具象化的数据:「在牛消化的时候 , 光是打嗝和放屁就能产生20亿吨的碳排放 。 牛消化完产生粪便 , 粪便会分解出一氧化二氮 , 这个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 , 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60倍 。 」
喝植物奶等于在为地球减轻碳排放 , 似乎是一种「高级」的消费行为 。
以上种种 , 都是在植物基的风潮之上 , 新品牌们走出的更适合年轻人的风格 。 当下 , 植物奶战场已然充满了「国货新消费」的味道 。
站在咖啡肩膀上掀起这场植物奶海啸的 , 是Oatly 。 这个来自瑞士的舶来品 , 叠加另一个舶来品「咖啡」 , 成功在中国市场挑起了战争 。
2018年 , Oatly进入中国 , 三年时间做到上市 。 这样的节奏背后 , 有咖啡店一半的功劳 。
起初 , Oatly进入中国并不顺利 。 因为华润是其投资方之一 , Oatly率先选择Ole、city’super等精品超市作为零售渠道 , 看似无可挑剔的组合 , 却造成了无人问津的结果 。
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 , 消费者并不知道燕麦奶是什么 。 在FBIF2021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 , Oatly亚洲区总裁张春回忆说 , 因为当时公司对产品在中国的品类定位比较模糊 , 以至于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燕麦奶到底是什么 。
于是Oatly开始转换战略 , 开始「寄居」在咖啡馆 。 从上海精品咖啡店入手 , Oatly在2018年3月提出「三个一」理念 , 即一个城市(上海)、一个市场(咖啡)、一个产品(燕麦奶) 。
起初 , 有自己制作习惯和口味偏好的咖啡师们 , 对燕麦奶并不买账 。 同时 , 在制作奶泡的过程中 , 燕麦奶没有办法像牛奶一样 , 产生大量绵密的奶泡 。 为此 , Oatly开始改料配方 , 推出了针对咖啡馆的「咖啡大师系列」 。
借此 , Oatly敲开了星巴克的大门 。 一杯带着谷物香味的「燕麦拿铁」开始受到消费者追捧 , 星巴克定位的中产群体 , 正是最容易带动消费浪潮的人群 。 于是 , Oatly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 Manner、Tim Hortons、Peet's、Costa、瑞幸都在其中 , 连茶饮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也加入了 。
2019年 , Oatly已经拿下了4000多家精品咖啡馆 。 本来默默无闻的Oatly华丽转身 , 销售额实现井喷式增长 , 并在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 , 市值达120亿美元 。
据天猫产品创新中心发布的《2020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显示:在天猫平台上 , 植物蛋白饮料品类2020年的市场规模增速 , 较2019年同比增长了800% 。 并且这一品类在饮品品类中贡献率达到15.5% , 仅次于饮用水、茶饮料 。
有了初步的胜利 , Oatly开始进入电商和零售渠道 。 在Oatly 2022财年上半年财报中显示 , 亚洲地区的营收增长 , 中国市场电商渠道贡献显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