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 , 是真切生活的延续
1985年大学毕业后 , 刘慈欣入职山西娘子关电厂 , 负责电力系统的运转 。
由于岗位精细化管理 , 加上系统运作稳定 , 大多数时候 , 刘慈欣上班并不忙碌 。
而下班后无以自遣 , 他会跟同事相约聊天打牌 。 有一次 , 他一晚上竟输掉一个月工资 。
刘慈欣心痛不已 , 意识到打牌影响不好 。 可日子漫长 , 总得找点事情做 。
上世纪80年代 , 国内创立最早的科幻奖项银河奖 。 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 , 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 。
紧随其后 , 1991年世界科幻年会在成都如期举行 。 一大批风格迥异的作家登上创作舞台 , 初露锋芒 。
刘慈欣按耐不住 , 年少浅尝 , 何不提笔再试 。
于是 , 他开始光明正大“偷”上班时间写小说 。
为了不被发现 , 刘慈欣特意买来质量最差的液晶显示器 , 稍微转角度同事就看不清文字 。
后来 , 他开始向《科幻世界》杂志社投稿 。
被拒是常事 , 坚持是本事 。
好在 , 得益于过往大量的阅读积累 , 写作探索之路不久便得到反馈 。
1999年 , 刘慈欣在杂志《科幻世界》接连发表两篇作品《鲸歌》和《微观尽头》 。
为人实诚的他 , 从不掩饰想发表的野心 。
为了提高过稿率 , 刘慈欣特意买来往期杂志 , 仔细琢磨发表文章的风格 。
不久 , 他创作了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
与往期作品不同 , 这篇小说颇具人文色彩 , 情感细腻 。 他也凭借这篇小说 , 首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 。
科幻作家郑军未曾见过刘慈欣 , 却如此评价他:一个作者如果能写好多种风格 , 而不仅仅是“本色演员” , 才说明他具有真正职业作者的潜力 。
其实 , 刘慈欣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 , 折射出他的人生阅历 。
网上有读者好奇 , 为什么刘慈欣的多部小说中都有战争影子 。
那是大学时期 , 他随慰问团到访中越边境 , 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
内心的疼痛与愤慨 , 无处宣泄 , 无奈消融在文字中 。
小说《地火》开篇 , 有一段关于肺病患者呼吸困难的描述:
他用尽力气呼吸 , 比他在井下扛起二百多斤的铁支架时用的力气大得多......现在他生命的全部渴望就是多吸进一点点空气 。
郑军称这段文字感人至深 。
后来 , 两个人有缘相见 , 郑军听见刘慈欣不断咳嗽 , 才知他患有尘肺病 , 且治疗未果 。
因为感同身受 , 所以笔尖直抵人心 。
刘慈欣一度以为 , 科幻小说不同于纯文学 , 重点在于想象力而不是生活体验 。
可是 , 空灵的梦境 , 真实的幌子 。
莫言曾高度评价刘慈欣:“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 , 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 产生了独特的趣味 。 ”
在浩瀚的宇宙世界里 , 着眼细微之处 , 尽显人心的细腻和共情 。
使生命得以滋养的 , 从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 , 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善意 。
盛名之下 , 忠于真实
生活中的刘慈欣 , 喜欢烧烤撸串 。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 , 朋友们已经很少能在夜宵档看见他了 。
好友作家夏笳忍不住“吐槽” , 现在大家叫他一起去撸串 , 他只能回复 , 如果活动结束早就去参加 。
名气消磨刘慈欣的时间 , 却没有磨灭他的真实 。
看似不苟言笑的他 , 言语之间 , 尽显大男孩的可爱和坦诚 。
曾经有网友问刘慈欣:怎么才能让人的想象力丰富起来 。
面对这种问题 , 一般公众人物都会回答得比较体面 。
但刘慈欣脱口而出说了一段不中听的话:
首先你得找个既有钱又清闲的工作 。话虽难听 , 却很实在 。
你要是每个月都从银行拿利息 , 在家无所事事 , 想象力肯定会丰富起来 , 成天为生计奔忙的人想象力是不会丰富的 。
正如《三体》中有句话: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 , 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
有一回 , 刘慈欣参加一个访谈节目 。 主持人得知他儿时喜欢兵器 , 询问他是否觉得成功人士小时候就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
刘慈欣思考后回答:我不觉得自己小时候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 那些成功人士童年的神奇色彩 , 都是后面抹上去的 。
此话一出 , 台下笑声一片 。
《三体》出圈之后 , 受到各界成功人士的热烈追捧 。
雷军参加活动时表示 , 过去十年 , 《三体》是他最爱看的一本书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人类坚信外星人存在?
- 元宇宙遥不可及?有人已经在元宇宙跨年了
- 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权力斗争与文明更替
- 从河南开封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有这样一位著名的纳米生物学家
- 【公示】关于举办“元宇宙数字人制作竞赛”的复函
- 美国探测器在土星环上发现了什么?专家为何坚持认为它是空间站?
- 常识考点——地球公转VS地球自转
- 2023年世界航天第1发!“猎鹰九号”1箭114星一马当先
- 2023年值得期待的天文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