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真实才是日常


刘慈欣,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真实才是日常


文章图片


刘慈欣,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真实才是日常


文章图片


刘慈欣,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真实才是日常


文章图片


刘慈欣,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真实才是日常


文章图片


刘慈欣,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真实才是日常


文章图片


最近 ,
央视发布2023年电视剧片单 。
宣传海报一发出 ,
几家欢喜几家愁 。
原本备受瞩目的《三体》 ,
并未出现在最终片单中 。
其实 ,
《三体》自出版以来 ,
凭借恢弘的故事、高超的想象 ,
已多次引发热议 ,
就连作者刘慈欣也被津津乐道 。
从科幻迷到科幻作家 ,
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计算机工程师 ,
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
更成为首位获得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的亚洲作家 。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评价他:
“单枪匹马 ,
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 ”
又有谁知 ,
刘慈欣提笔之初 ,
纯粹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 ,
打发无所事事的日子 。
如今 ,
声名远扬 , 获奖无数 ,
刘慈欣并无变化 ,
依然说话耿直、低调朴实 。
他深知 ,
宇宙变幻莫测 , 外界纷纷嚷嚷 ,
唯有踏实和安稳才是人生追求 。

成长之妙 , 在于探索
刘慈欣 , 出生于1963年的北京 。
彼时 , 父亲就职于中国煤炭设计院 , 母亲温柔贤淑 。
非富贵之家 , 日子倒也安稳殷实 。 然而 , 幸福转瞬即逝 。
特殊时期 , 父亲被遣至山西阳泉挖煤 , 母亲紧随不弃 。
迫于无奈 , 年幼的刘慈欣被安排回到老家河南 。
尚不知事 , 却要经历数次离别和无尽思念 。
往后的童年岁月 , 生活物质匮乏 , 至亲远在他乡 , 记忆里依稀只残留那二三事 。

1970年 , 刘慈欣目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
橘红色的尾焰划破黑暗苍穹 , 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驻足观望 。
刘慈欣的旁边 , 站着许多或赤脚、或留下冻疮痕迹的孩子 。
而他身后 , 是透着煤油灯味的破旧茅草房 。
耳朵里 , 回荡着大人们的热烈讨论 , 只听见卫星不同于飞机 , 是在宇宙中飞行 。
那时星空璀璨 , 近在咫尺的贫困和欢呼 , 与遥不可及的天际和寂静 , 烙印在懵懂无知的刘慈欣心底 , 难以抹去 。
多年以后 , 他在书籍《十万个为什么》中 , 才读懂人造卫星是以光年计算速度 , 比星星离地球更遥远 。
太空广漠深远 , 刘慈欣沉浸在自由翱翔的畅想中 。
思绪触碰到现实 , 风景又是另一番模样 。
家乡附近的村庄 , 因台风引发洪水灾害 。 几十个水库垮坝溃决 , 导致房屋坍塌 , 村民们流离失所 。
饥饿和贫穷、卫星和太空充斥着刘慈欣的早年记忆 , 隐隐牵动他那颗弱小无助的心 。
直到与父母团聚 , 读书上学 , 刘慈欣的世界才逐渐丰富 。
受家人影响 , 他从小就喜欢看书 。

有一天 , 他在家里无意翻到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
小说讲述一位科学探险家探索地心的奇幻故事 。
死寂的地底世界 , 在刘慈欣面前如画卷般缓慢铺开 , 奇幻瑰丽、栩栩如生 。
太空或者地心 , 那些未知世界深刻吸引着刘慈欣 , 让他试图一探究竟 。
意犹未尽 , 往后科幻杂志一更新 , 他便买回家反复翻阅 。
那时候 , 科幻小说成为刘慈欣的游乐场 , 他的心荡漾在奇思妙想里 。
刘慈欣偏爱西方科幻小说 , 并大量阅读凡尔纳、克拉克等作家的作品 。
他透过书籍探索太空 , 与其对话 , 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宇宙世界 。
学生时代 , 他曾试过自己写科幻小说 , 只是没有溅起任何水花 。
青春的心血来潮 , 更像小打小闹 。
但谁也无法预料 , 多年以后 , 这份猎奇化为想象力的翅膀 , 带着刘慈欣振风而起 。
人生路漫漫 , 长大从来不是目的 , 探索才能为成长灌注生命力 。
永葆好奇和热情 , 方能在平淡之中 , 寻得乐趣和自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