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文章图片


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文章图片


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文章图片


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文章图片


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文章图片


淡水鱼在海水中无法生存,长江黄河里的鱼,冲入大海后去哪了?


我国地大物博 ,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 , 分布着数不胜数的江河湖泊 , 据不完全统计 , 我国境内的河流 , 如果首尾全部连接起来 , 可以绕地球赤道10多圈 , 而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的天然河流 , 数量就达5万多条 。
我国的江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常不均匀的状态 , 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外流区 , 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以及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的东南侧 , 外流区的江河水资源总量 , 占到我国江河总水资源量的95%以上 。 也就是说 , 我国境内的江河 , 其水资源绝大部分都会流入海洋之中 。

拿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与黄河来说 , 它们不但占据着我国淡水河流水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 , 同时水域中也孕育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 ,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各种鱼类资源 。 比如 , 长江中各种鱼类差不多有400多种 , 其中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等都是国家保护动物;

黄河中各种鱼类约有100余种 , 其中黄河刀鱼、黄河大鲤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等种类目前数量比较稀少 。

大家知道 , 外流河的最终归宿是大海 , 这些河流从发源地开始 , 沿着地势差从高到低不断地向海洋行进 , 河水挟裹着不同程度的泥沙以及生物资源 , 一起通过入海口最终汇入了大海 , 完成了水资源、泥沙和营养元素的一个“半循环”过程 。

那么 , 作为淡水鱼来说 , 它们的日常生活环境 , 与那些生存在海洋里的海鱼有着天壤之别 , 淡水鱼肯定是无法适应海洋生活的 , 这些被冲到大海中的淡水鱼 , 最终都去哪了呢?难道都因为不适应海洋环境而死亡了?
在自然环境下 , 地球上是没有绝对的淡水的 , 因为在水体流动的过程中 , 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土壤、岩石等发生作用 , 从而将一部分的矿物质溶解于水中 , 从而水体的含盐量就不可避免地要大于0 。 为了区分地球水体含盐量的大小 , 科学家们将地球上的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 两者的分界线即含盐量为0.5 g/L(0.05%) , 高于这个值的即为咸水 , 低于这个值的为淡水 。

在我国的近海中 , 南海的平均含盐量最大 , 约为3.5% , 东海和黄海次之并且比较接近 , 约为3.2% , 而渤海的平均含盐量最低 , 约为3% 。 在近海海域中 , 一般情况下是距离陆地越近的区域 , 海水含盐量就越小 , 这与越靠近海岸 , 从陆地上流向海洋的淡水一般就越多有直接的关系 , 相当于冲淡了海水的盐度 。

而长期生活在长江、黄河等淡水中的鱼类 , 自然是适应不了纯粹的海洋环境的 , 其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 一个是压力问题 , 海洋的深度(即使是沿海海域)往往是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所无法比拟的 , 随着深度的增加 , 水体的压力不断加大 , 淡水鱼的身体构造 , 根本不能抵挡这种海洋压力的影响 。

另一个就是海水的盐度 。 我国近海海域的平均盐度 , 怎么说也要比黄河、长江高出十多倍 , 长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淡水鱼 , 其身体中的细胞根本无法适应这种高盐度的变化 , 一旦周围的水体含盐量急剧升高 , 那么鱼身体的细胞渗透压就会发生失衡 , 细胞中的水分不断地向外散失水分 , 从而造成“被渴死”的严重问题 , 这也是为什么淡水鱼不能在海水中生存的根本原因 。

既然这样 , 那么每年从长江、黄河中流向大海有那么多水 , 其中必然含有那么多鱼 , 这些鱼难道就这样“认命”了吗?实际上不然 , 这些鱼中的绝大多数 , 并不会眼睁睁地等死 。
一方面 , 长江黄河水流入大海之后 , 会存在一个范围比较大的缓冲区 , 在缓冲区里 , 淡水与海水慢慢地混合 , 盐度值随着距离海岸数值拉大而慢慢升高 , 因此 , 长江黄河流入海洋的水 , 其盐度值并不会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突然升高 , 这就给淡水鱼适应这种逐渐混合的环境也提供了必要的缓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