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父母在人类的成长中非常重要 , 我们需要和父母生活十几年 , 大部分人可能是大学的时候才算真正离开父母 。
对于人类而言“父母”二字举足轻重 , 但是父母的概念在大部分动物之中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
在地球上 ,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生存技巧 , 为了让自己的种群能够得到延续 , 物种的繁殖方式也各不相同 。
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外 , 大部分动物都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 从它们出生开始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 所以它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 。 如果不小心它们彼此相见 , 那也只是一个竞争对手而已 。
不过有一些也例外 , 比如大部分爬行动物是不负责任的 , 它们产卵结束就会离开 , 但是有一些鳄鱼却不一样 , 雌性鳄鱼会一直守在卵的身边等待孵化 , 孵化后也会继续保护幼崽 , 有些甚至会长达两年 , 但不会像鸟类和哺乳动物那样哺育后代 。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离开多年后” , 其实大部分动物没有多年的寿命 , 所以我们还是主要把目光投向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 。
有趣的是 , 大部分动物也都是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和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 , 但是在鸟类中表现的却不太一样 , 雄性鸟类很喜欢参与幼崽成长 。
鸟类中出生儿和父母的关系
有一些鸟类十分忠诚 , 甚至是终身一夫一妻制 , 比如企鹅 , 在这种鸟类中它们往往倾向于共同哺育后代的 。
而有一些鸟类是群居的 , 它们的社会关系就相对复杂了 , 比如乌鸦 。 有一些外出捕猎的乌鸦甚至会哺育其它乌鸦的幼崽 , 同样的留巢的乌鸦也会照看所有幼崽 , 不管是不是自己孵化出来的 。
而有些鸟类是临时搭窝组成临时家庭 , 然后由雌性孵化哺育后代 。 即使是这种“家庭”的鸟类 , 大部分雄性鸟也会参与哺育后代 。
不管鸟类是如何哺育后代的 , 但是有一点却十分相似 , 那就是一旦幼鸟开始成熟 , 它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 父母给它带的食物也会减少 , 并鼓励幼鸟去独自探索世界 , 有时候甚至会把幼鸟赶出去 。
原因很简单 , 幼鸟会成为争夺食物和领地的新来源 , 而且对于父母来说 , 幼鸟没有遗传价值 , 因为它和自己有着相同的DNA 。
另外 , 幼鸟也一样 , 如果幼鸟想要传递自己的基因 , 它也必须离开父母的巢穴 。
然而 , 几乎所有鸟类都没有标记父母的能力 , 它们或许可以通过声音来辨别自己的亲本 , 但是由于过早的离开亲本 , 如果有机会相见的话 , 或许只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已 , 而不会认出是曾经父母 。
哺乳动物要比鸟类要好一些 , 有些离开多年的幼崽可能真的能认识自己的父母 , 但总体和鸟类也差不多 。
哺乳动物的幼崽
【在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和鸟类一样 , 因为生存所迫 , 雪豹、美洲虎、熊等都曾被拍摄到它们有驱赶自己的幼崽的行为 , 成年雄性甚至会杀死它们的幼崽 。
在动物界 , 每个个体的资源分配是很有限的 , 幼崽会对父母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 , 后代必须长途跋涉以减少与父母或年龄相似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 , 并寻找没有血缘关系的基因伴侣的领地 。
不过 , 所有的哺乳动物有敏锐的嗅觉(包括人类 , 只是我们大部分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气味不敏感了而已) , 哺乳动物可以通过气味来标记亲本 。
有一些哺乳动物的幼崽被过早的赶出种群 , 它们可能会忘记自己的父母 , 就像人类没有3岁前的记忆一样 , 不过我认为只要是正常成年后离开的话 , 基本是能够记住自己的父母的 , 并避免与它们有繁殖行为 。
有一些哺乳动物会和自己的双亲生活很长时间 , 特别是和自己的母亲 , 比如大象 , 他们不仅可以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母亲 , 甚至连它们的奶奶都能记住 。
象群是典型的母系社会 , 而小象往往是由它们的奶奶带大的 , 这些大象奶奶可以活到80岁左右 , 小象会有很长的时间和自己的亲本相处 。
推荐阅读
- 滴滴想要重新回归市场,狂撒三亿元,滴滴公布春节期间收费标准
- 虱子在恐龙时代已出现,30年前还在人类中传播,现在怎么不见了?
- 北极熊同类相残、捕杀幼崽是正常现象吗?为什么?
- 咋回事?这种麻雀拥有4种性别,每一只麻雀只能找到1/4同类伴侣
- 盘点各国的宇宙探测器,每一个都是智慧的结晶
- 古蜥鲸:世界上最早的鲸鱼,从树上跑下来的鲸鱼
- 地球上曾经有几十种人,为什么最后只剩下了我们智人?
- 有哪些你应该离开而不是去适应的环境?
-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半人马,会是怎样的生理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