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03年 , 当天文学家对银河系中心进行观测的时候 , 意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宇宙信号 。 他们试图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或者暗物质等机制来进行解释 , 但都无法达到完美 。 一时之间 , 这种神秘的“微波迷雾”成为了困扰天文学家的一大谜题 。
2008年 , 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 , 进入近地轨道 , 翻开了人类观测高能辐射宇宙的新篇章 。
仅仅1年之后 , 费米望远镜就取得了重大观测成果 。 它对天文学家发现的银河系中心两侧的神秘微波迷雾进行了观测 , 发现了在银河系上方和下方分别延伸了25000光年的巨大气泡状结构 , 天文学家因此将其命名为费米气泡 。 这两个气泡在电磁波谱的最高能频段——伽马射线频段发出了明亮的光 。
【宽度达45000光年!银河系两侧的巨型气泡,到底是什么】费米气泡的发现 , 刷新了人类对银河系形状的认知 。 原本大家以为银河系是非常扁平的 , 没想到在其上方和下方还隐藏着人类未知的结构 。
不仅如此 , 在2020年的时候 , 一台名为eROSITA的X射线望远镜取得了另一个发现 , 那就是另一对气泡 。 这对气泡在能量略低于伽马射线的X射线波段发出光芒 , 但其体型却更加巨大 , 达到了惊人的45000光年!要知道 , 通常我们所说的银河系半径 , 也只有50000光年左右 。
对于这两个巨大气泡的形成 , 天文学家一直有不同的见解 。 最近 , 日本科学家Yutaka Fujita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 找到了一种可以同时解释两对气泡形成的理论 , 并在最近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
多年以来 , 天文学家一直认为 , 这几个气泡和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有关 。 不过 , 它们为何会在伽马射线和X射线波段释放出光芒 , 仍然难以确定 。 我们知道 , 人马座A*虽然质量达到了太阳的400万倍 , 但它非常平静 , 不像其他活跃星系核那样疯狂地吞噬 。
不过 , 既然是黑洞 , 附近又有密集的星际尘埃、气体乃至恒星 , 人马座A*偶尔也会大开杀戒 。 当它进行吞噬的时候 , 势必会对周围空间产生影响 , 或许费米气泡和eROSITA气泡的形成就与人马座A*的吞噬过程有关 。
当物质向黑洞下落的时候 , 它们会因为相互剧烈摩擦而产生热量和光芒 。 其中一部分物质会被黑洞的磁场引导并加速 , 最终以接近光速的水平从黑洞的两极射出 , 形成等离子体喷流 。 这种喷流由于速度极高 , 因此又被称为相对论性喷流 , 有的时候 , 这样的喷流甚至能在宇宙空间穿梭数百万光年之远 。
除了相对论性喷流之外 , 黑洞周围还会形成宇宙风 。 带电粒子流被黑洞周围的物质甩动 , 抛射到宇宙空间 。
别看今天的人马座A*非常平静 , 但它不是一直这么沉寂的 。 天文学家通过详细的观测 , 还是能够看到它在历史上活动的迹象的 , 费米气泡就是其中一个遗迹 。 通过对这些遗迹的观测 , 天文学家是可以追溯银河系中心黑洞的活动历史及其方式的 。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 , Fujita利用了铃木X射线卫星的数据 。 铃木卫星是由美国宇航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共同运营的观测设备 , 虽然它现在已经退役 , 但此前曾经收集了大量的X射线数据 。 Fujita利用关于气泡的X射线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 , 尝试在模型中通过黑洞进食的过程形成这些气泡 。
通过本次模拟 , 他准确地再现了X射线结构的温度曲线 。 Fujita发现 , 黑洞周围快速移动的高能的宇宙风会撞击周围星际空间相对脆弱的气体 , 其产生的冲击波会在等离子体之间回荡 , 这就会导致X射线的出现 。
在论文中 , Fujita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X射线气体的密度、温度和冲击时间曲线的组合可以成为描述能量注入机制的特征 。 通过比较数值模拟的结果和观测结果 , 我们可以证明这些气泡是由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快速风产生的 , 因为它产生了强烈的反向冲击 , 并重现了那里观察到的温度峰值 。 ”
推荐阅读
- 不是黑洞:天文学家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伽玛射线暴是如何形成的
- 如果你问宇宙是什么?或许大多数人会说:宇宙就是一堆石头
- 50000年光临一次!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彗星,本月光临地球!
- 中国首次,天问二号要来了!目标不在火星,美国又来要数据咋办?
- 地球和太阳系如此特殊,难道都是被精心设计的?
- 从理论上来说,能否通过利用黑洞,实现“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 研究表明,双黑洞的起源可能隐藏在它们的自旋中
- 宇宙膨胀无序性增加导致熵增,与生命活动以负熵为生之间的关系
- 一个让人感到绝望的答案:人类可能永远都无法解开宇宙的终极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