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期刊证实,中科院人造太阳获重大进展,美国这次落后了


国际权威期刊证实,中科院人造太阳获重大进展,美国这次落后了


文章图片


国际权威期刊证实,中科院人造太阳获重大进展,美国这次落后了


最近 , 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进行了证实 , 我国中科院在人造太阳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 人造太阳一直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想要追求的能源动力 。 相比于我国在该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 美国这次落后了 。
当地时间1月7日 ,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我国在人造太阳方面的进展 , 我国中科院建造的具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 ,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约束高能量的方式 , 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国际权威期刊证实,中科院人造太阳获重大进展,美国这次落后了】据悉 , 该方式能够提高对高能量的约束效率 , 在完成对芯部高能量约束的同时 , 也降低了边界能量的损失 , 这可以保证高能量约束等离子体损失大幅度降低 , 可以更长时间的运行 。

我国这次的进展解决了传统托克马克模式的一大难题 。 传统托卡马克模式是靠磁约束来控制高达1亿度的等离子体的 , 但容易造成太阳耀斑现象融化周边设备 , 这不仅需要频繁更换周边设备 , 还会造成能量束的巨大损失 , 而我国中科院在该难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 很可能解决这一难题 。
所谓的人造太阳 , 就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 , 其主要是打造一个热核聚变实验堆 。 该项目可以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问题 , 而且其借鉴的是太阳核聚变的原理 , 产生的能量没有任何污染 , 而且还是无穷无尽的 。 虽然氢弹采取的也是核聚变的原理 , 与人造太阳一样 , 但是氢弹是不可控制的 。

而人造太阳就是打造一个专门的装置 , 创造出核聚变所需要的高温环境和条件 , 最终实现对核聚变的控制 , 为人类所用 。 其目前的形式是 , 在中间打造一个真空室 , 在其外面缠绕线圈 , 然后对其进行通电 , 产生巨大的螺旋磁场 , 然后将真空室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 , 最终达到核聚变的目的 。
该项目目前还面临很大的难题 。 首先是需要的温度极高 , 甚至接近或者超过一亿度 , 这对其周边材料要求极高 。 其次 , 在将能量传输出去的时候 , 会出现巨大的损失 , 难以满足最终的要求 。

此前 , 美国就在人造太阳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 2009年的时候 ,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花费了数十亿美金打造了一个激光器 , 然后利用大约1.7 MJ能量的激光辐照位于NIF靶室中心的氘氚靶丸 , 达到发生核聚变的条件 。 但是美国选择的NIF模式类似于激光打靶 , 因为起步不久 , 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 目前根本难以实现 。
我国中科院此前就多次在人造太阳方面取得成果 。 比如实现了将1.2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运行了101秒、将7000万摄氏度的的等离子体运行了1056秒的壮举 , 准均打破了世界纪录 。 美国面对落后局势 , 想要别出心裁 , 用其他方式弯道超车 。 这次中科院的成果 , 可以说把美国利用NIF模式弯道超车的梦想打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