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我早就想去了( 二 )




到潮州之后 , 我们先是步行安排去了潮州西湖 , 岭南的天气 , 到了冬天也依旧是可以见到大热的晴天(20℃左右) , 太阳直射下 , 倒也不用走很久就会身上发汗 。 当然 , 树荫下但凡是吹过一阵风 , 也会凉爽 。 西湖的人不多 , 但是到处都布置了喜迎春节的饰物 , 倒也很喜庆温馨 。 在小门的入口处 , 偶遇七圣庙 , 爱拜老爷的潮州人就让我见识到了 。 姑娘拜了老爷 , 我倒全身心投入到对古庙建筑的装饰上——那种富丽堂皇 , 雕刻装饰之用心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


而且 , 由于是在小城市 , 静谧的空气四处流淌 , 让人哪怕是仅仅在湖边的小凳上短暂休憩 , 也竟有想要多坐一会的舒适惬意 。 走过虹桥 , 就到了潮州古城——当然 , 即使是古城也只是相比较新城而言 , 古城里自然有大量的古建筑和仿古街区 , 但是多是商业为主 。 也许是新冠感染的高峰在小城市还没过去 , 我们到潮州古城的那天 , 穿过中山路 , 街道上人很少(周六日) , 沿街的店铺几乎都关闭了——除了一些小餐馆 。 在中山路的尽头就是潮州古城的老城墙 , 不远就是上水门 , 下水门 , 广济门和最出名的广济桥 。 中国的古城墙 , 古城门我见了不少 , 不管是河南开封的 , 郑州的 , 陕西西安的 , 咸阳的 , 还是北京故宫的 , 山东济南的 , 亦或是上海老城的 , 重庆山城的 , 哪怕是深圳 。 每到一地我都钟情于从那些古建筑本身去发现和感受那座城市 。 但是不得不说 , 走下来之后发现 , 古建筑大多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不管是人们接踵而至来拍照打卡 , 还是各种商业产品和古建筑 , 古文化捆绑在一起) , 这让人感到很安心 , 我们就这样在古今的流畅转变中继承着 , 延续着 。


潮州的吃怕是整个广东都出名的 , 也就是那句“吃货的天堂”——不管是肠粉 , 各种粿条 , 牛肉丸 , 各种粥品 , 还是蚝烙 , 腐乳鸡翅 , 芋丝粿 , 海石花 , 亦或是牛肉火锅 , 还是“终极大杀器”——潮汕毒药-生腌 , 我还自认为是个吃了不少东西的人 , 到了潮州倒也词穷了 , 见识不够了 。 不过 , 不管是吃什么东西 , 还是享受着人群拥挤在某家店铺前的热闹 , 吃在其中 , 乐在其中 , 大饱口福 , 大饱眼福就足够了 。


牌坊街的牌坊属实是个特色 , 让人们看到了原来最擅长和重视做生意的潮州地区竟然还有另外一面——客家人重视教育是广为人知的 , 但是潮州人给我们这些外人的印象还真不是 , 不过这次亲自到潮州还真是感受到了另一面 。 虽然是满街区的各种商业叫卖 , 但是这种以牌坊为串 , 连接起整个潮州古城的做法还是让人感觉到诚意满满 。 古城不大 , 牌坊街我们也走了几趟 , 在各个打卡地拍照打卡 , 品尝当地的美食饮品——不得不说 , 鸭屎香的单丛确实好喝 , 怪不得潮州人爱喝茶 , 这么好的茶叶不能暴殄天物啊 。 穿过古城就到了最著名的广济楼 , 穿过广济楼门洞就是赫赫有名的横跨韩江的518米长的广济桥(有一说:宽广而济世)——到潮不到桥 , 枉费走一遭的说法 , 广济桥的特点就是横跨韩江 , 但是是由石桥和浮桥结合而成 , 中间有段距离是靠船只连接 , 可以打开连接 。 石桥是由桥墩 , 桥亭构成 , 很是漂亮 , 浮桥是18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 。 不管是白天看还是夜晚灯光起 , 广济桥的景色和韩江韩山一搭配 , 绝对是潮州一绝 。


其实 , 不管是第二天去韩文公祠还是在韩山韩水间穿行 , 我本该更加立体的见识到潮州人尊文重教这一方面 。 唐朝的河南人韩愈被贬潮州期间的功绩被当地人永久的传颂下来 , “吾潮导师”——被悬挂在 , 雕刻在韩江对面的山上的韩文公祠 , 山水易姓 , 韩愈韩昌黎在潮州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和崇高了 。 我去过不下几十个地方的古寺古祠 , 每个地方的感觉都差不多 。 但是到了韩文公祠 , 不仅感到了古典壮美 , 而且也真的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潮汕人对韩愈的那种尊重和感恩 。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古祠 , 还是各式古典建筑院落 , 让人感觉很舒服 , 很典雅 , 很用心 。


当然 , 除了牌坊街和广济门 , 广济桥 , 韩文公祠等极富当地特色的 , 旅居海外的潮州华人华侨对自己家乡的“反哺”也是极为出名的 , 出身潮州的李嘉诚 , 旅居泰国的谢慧如等等 , 都对潮州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就拿潮州开元寺泰佛殿来讲 , 就是谢慧如依据泰国云石寺在潮州建立 , 极具泰国特色 , 除了每年百万人次本地人 , 外地人前去朝拜观光 , 海外华侨回潮汕也必定要去寻根礼佛 。 潮汕人 , 爱拜老爷 , 也极为尊崇佛寺文化 , 便可见一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