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表示 , 质子密度与大地震发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M ?> 5.6) , 时移为一天 。 这种相关性的意义非常高 , 错误率低于10^{-5。 相关性随地震目录的震级阈值而增加 。 根据与质子密度有关的施加电场引起的反向压电效应 , 科学家还提出了一种解释这种关系的试验模型 。 这一结果为地震解释以及地震预报开辟了新的视角 。
而中国科学家也发现 , 1739年以来中国发生8级以上地震14次 , 其中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年附近有4次 , 谷年有4次 , 极值年共8次 , 占8级以上地震总次数的4/7 , 即57% 。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 , 在1739-1906年之间 , 中国8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的极值年 , 1920-1972年发生改变 , 2001-2008年又连续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发生 。
大家要知道 , 此次X级耀斑爆发只是处于爆发周期的一个很早的阶段 , 本活动周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前后 , 2-3年后 , 才会达到峰值 , 太阳爆发将更加频繁和强烈 。
而到了巅峰时 , 对地球的影响将很难估算 , 科学家认为 , 当处于爆发极大值的太阳耀斑可能要比1989年造成魁北克600万人停电的那次太阳活动还要强烈 。
是否是现实版氦闪
那很多人问 , 这是不是现实版氦闪 , 并不是 , 在较小质量的恒星(如太阳)核心区的氢燃烧殆尽之后 , 恒星的演化就偏离了主序带(Main Sequence) 。 中心的氢烧完了 , 就只剩下氦了 。 但是中心部分的温度还不够高 , 不足以点燃氦的聚变 , 只有中心附近的氢依然在燃烧 , 形成了一个壳层 , 维持着恒星的辐射 。 氢的壳层燃烧继续产生氦 , 氦核的质量继续增大 , 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后 , 内部的压力抵挡不住自引力了 , 就会开始坍缩 , 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辐射 , 从而吹起了外面的氢壳层 , 使得恒星的半径持续增大 , 表面温度持续下降(光谱也持续变红) , 演化成了亚巨星(Subgiant) 。 亚巨星继续膨胀 , 但是表面温度不再下降 , 最后变成了红巨星(Red Giant) 。
红巨星中心氦核区域的电子由于坍缩 , 密度增大 , 发生了简并 。 电子简并态有一个问题——温度上升 , 体积不会膨胀 , 也就不会降温 。 因此 , 核心温度迅速上升到一亿开尔文 , 氦的聚变(3α过程)被迅速点燃 。 核反应越来越快 , 变成了爆炸式的剧烈反应 。 这样一个热失控(Thermal Runaway)的氦聚变反应一般能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 这也就是氦闪 。
【现实版“氦闪”?太阳4天内发出三次X级耀斑,或将引发地球危机】此外 , 在较小质量的恒星所演化成的白矮星上也有可能因吸积伴星的物质而爆发氦闪 , 而当恒星演化到老年的渐进巨星分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时 , 碳核外的氦壳层也会爆发氦闪 。
推荐阅读
- 从文学到影视,科幻视野中的身体变革:究竟何以为人?
- 科学家为避免人类灭绝,准备大量冷冻粪便,首批样本两年后解冻
- 天文学家观测到最遥远的黑洞吞噬了一颗恒星
- 黑客蜘蛛侠登场!是位天才少女,《平行宇宙2》曝九个蜘蛛标志
- 天文学家发现微小的极度贫金属星系 提供了一个研究遥远过去的门户
- 天文学家发现存在仅几毫秒的巨型中子星
- 人类该警惕了吗?北极永冻层史前生物遗骸频频出现,为啥不是好事
- 盘点科学界“复活实验”:心脏重跳,喉咙再现轰鸣声,为何被禁止
- 死亡狞笑之谜:3000年前,为何撒丁岛被处死的人都面带诡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