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里的鲜活图景——《全球文明体验日志》序(二)


废墟里的鲜活图景——《全球文明体验日志》序(二)


废墟是凝固的历史 , 废墟里的每一块石 , 每一片瓦 , 每一方砖 , 每一种图案 , 每一纹路 , 每一刀的雕刻 , 都是历史的碎片 , 排列组合以后 , 就是一部浩翰史册 , 期间汇编了无数的故事 , 无数人的命运 。
站在金字塔 , 我看到法老的雄心壮志 , 看到对太阳神的膜拜 , 看到数以万计的工匠挥汗如雨 , 看到堆堆累死的奴隶一白骨;
站在羽蛇神殿 , 我看到巫师那诡异的萨满舞姿 , 听到古老谶语回荡在山谷 , 看到了活人祭祀 , 看到玛雅人的颤栗与不安;
在耶路撒冷的哭墙 , 我看到大卫王的六芒星 , 看到马萨达血流成河 , 看到了无数的犹太人被迫逃离故土 , 流亡世界各地;
在吴哥窟 , 我看到了传说中的须弥山 , 看到湿婆神 , 看到苏耶跋摩二世国王雄韬伟略 , 看到高棉人对神的虔诚与惊恐……这里有欢笑 , 有哭泣 , 有诅咒 , 有杀戮 , 有撕心裂肺的呐喊 , 也有歇斯底里的狂欢!


一幅幅画面 , 一幕幕演出 ,鲜活的图景 , 在座座废墟之上 , 活灵活现!
这些文明的体验 , 这些观察与分析的训练 , 使我摆脱文本的束缚 , 培养了明辨、慎思、笃行的治学态度 。


这些年来 , 我把这些画面和思考带到了高校的课堂 , 在部分高校先后开设了中国管理C模式和世界文明比较的通选课 , 不同学科的学生累计数万人选课 , 也有一些老师旁听了这些课 , 他们的反馈和交流 , 使我的学术体系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
【废墟里的鲜活图景——《全球文明体验日志》序(二)】十五年来 , 本人还为党政领导和企业家、航天员、潜航员以及新兴社会阶层授课 , 在国家行政学院、北大、清华、国家航天中心、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大、四川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等机构 , 数百场课程讲下来 , 接触了大量不同阶层的人士 , 获得广泛认同和响应 , 通过交流也获取了很多信息和案例 , 使研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 。 所谓教学相长 , 互为师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