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 。 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 , 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 , 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 人要有中正的德性 , 效法天地 , 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 , 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 。 《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 , 其一是“九二贞吉 , 以中也 。 ”其二是“中正以通 。 天地节而四时成 , 节以制天下 , 不伤财 , 不害民 。 ”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 , 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 , 是圣人之业 , 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 , 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 , 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 。 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 , 或身生羽翼 , 变化飞行 , 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 , 甚至化身异形 , 有似雀之化为蛤 , 雉之化为蜃 。 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 , 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 , 把“老而不衰 , 延年久视 , 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 。 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 , 提出:“虚化神 , 神化气 , 气化形 , 形化精 , 精化眄 , 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 。 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 , 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 , 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 , 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 , 夏以前禁采樵 , 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 , 不竭泽而渔 , 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 。 人与生物资源相处 , 要进行物质交换 。 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 , 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 。 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 , 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 , 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 , 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 。 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 , 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 。 老子说:“大道泛合 , 其可左右 。 万物持之持生不辞 , 功成不名有 。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 常无欲可名于小 。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 可名为大 。 以其终不自为大 , 故能成其大 。 ” 8 也就是说 , 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 , 毫无私心 , 毫无偏意 , 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 , 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 。 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 , 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 9 既然如此 , 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 庄子曰:“万物皆种也 , 以不同形相禅 , 始卒若环 , 莫得其伦 , 是谓天均 。 天均者 , 天倪也 。 ” 10 也就是说 , 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 , 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 , 如同圆环一样 , 分不出始终和次序 。 这种自然的联系性 , 可以叫做“天均” 。 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 , 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 , 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 。 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 , 道固无名焉 。 畜而成之之谓德 , 德固无称焉 。 尝试论之 , 天地人物 , 灵仙鬼神 , 非道无以生 , 非德无以成 。 生者不知其始 , 成者不知其终 。 探奥索隐 , 莫窥其宗 , 入有之末 , 出无之先 , 莫究其朕 , 谓之自然 。 自然者 , 道德之常 , 天地之纲也 。 ”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 , 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 , 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 。 大道是宇宙的本原 , 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 , 天地同一 , 万物一齐 , 物我无分 , 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 , 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 , 但说到根本上 , 则各顺其情 , 各尽其性 , 各自自然 , 各自皆安 , 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 , 相异之中的不异 , 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 , 相异之中的不异 , 也就体悟到了大道 , 也就融入了大道 。
总而言之 , 上述诸方面 , 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 , 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 , 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这就意味着 , 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 。 而转换的契机 , 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 。 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 , 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 , 遥不可及 , 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 。 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 , 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 , 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 , 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 , 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 却又大智若愚 , 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 , 为而不争 , 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 , 豁达从容 , 善于化解烦恼 , 始终保持喜乐心情 。 能够做到这些方面 , 就可以称为活神仙 。 所谓神仙境界 , 除了幸福快乐的人 , 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 。 蓝天白云 , 青山绿水 , 鸟语花香 , 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 , 其乐融融 , 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 12 我们认为 , 人们只要努力建设 , 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 , 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 , 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 , 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
推荐阅读
- 云南|云南丽江,一男子带着妻孩与朋友外出旅游时,入住到当地一家酒店
- 银行间市场交易行为模式分析及应用
- 云南|“中国贡茶之乡”原来在这,汉代就为朝廷贡茶,大山之中还藏温泉
- 西藏|为修建1条铁路,准备横跨喜马拉雅山,值得吗?
- 云南|来到浙江不能错过的城市,杭州风景如画,舟山不输给青岛
- 云南|我在摩洛哥菲斯,遇到三波骗子,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 1月10日上午,纪委通报5名干部涉嫌违纪违法被查处,有1名女干部
- 云南|云南3款“倒霉”酒,明明在省内有口皆碑,走出当地却无人问津
- 湖南悍匪邓文斌:特种兵出身,作案300余起,跨3国娶5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