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盾|王小盾:《清平乐》的“乐”应该读“yuè”( 三 )


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十首其四》:“玉管倾杯乐 , 春园斗草情 。 野花无限意 , 处处逐人行 。 ”
欧阳詹《韦晤宅听歌》:“服制虹霓鬓似云 , 萧郎屋里上清人 。 等闲逐酒倾杯乐 , 飞尽虹梁一夜尘 。 ”
《倾杯乐》是《教坊记》第137曲 , 北齐时用于送酒 , 初唐时奏入琵琶中吕商调 , 盛唐之时用于舞马伴奏 , 是唐代名曲 。 任先生在《唐声诗》下编《三台》《舞马辞》等曲名下对它作了讨论 。 《倾杯乐》之“乐” , 无疑可以读为“岳” 。 但这两首诗却采用双关手法 , 使诗中“倾杯乐”兼有《倾杯》之乐、倾杯而乐两个涵义 。 也就是说 , “乐”字在这里有“岳”“洛”两读 。
事实上 , 唐代有些曲调 , 在命名之初就包含了多个意思 , 使用比较暧昧的读音 。 比如《抛球乐》就是这样 。 我在《唐代酒令艺术》一书中讨论过这个曲调 。 它是《教坊记》第13曲 , 因用于抛打歌舞而得名 。 歌舞时抛掷香球或杯盏以施行酒令 , 即白居易诗所谓“香球趁拍回环匼 , 花盏抛巡取次飞” 。 刘禹锡曾作有《抛毬乐》词 , 云“幸有抛球乐 , 一杯君莫辞” 。 宋代刘弇《三用前韵酬达夫》诗则有“梁父吟输醉乡客 , 抛毬乐称曲家流”的诗句 , 无名氏《水龙吟》词也说“彩云月转 , 朱丝网徐在 , 语笑抛球乐” 。 这些诗句中的“抛球乐” , 是不是有作为曲调名、作为行为词两个身份呢?是有的 。 综合各种资料看 , “抛球乐”一直有两个涵义、两种读音:《抛球》之乐音岳 , 抛球之乐音洛 。
《抛球乐》这种读音暧昧的例子 , 其实是唐五代人艺术趣味的表现 。 同样的表现是喜欢利用一字多音现象来行酒令 。 比如据五代人何光远所著《鉴戒录》记载 , 前蜀御史太夫冯涓与宰相王锴小酌 , 巡故字令 。 王锴举令 , 令格为“一字三呼 , 两物相似” , 发令曰:“乐乐乐 , 冷淘似馎饦 。 ”冯涓答令:“己已巳 , 驴粪似马屎 。 ”这件事说明:唐五代时“乐”字的确有三读 , 即分别读作“岳”、“洛”、“硗” 。 当时人了解这一点 , 并且把它纳入了游戏 。

了解了以上情况 , 进而来考察《永遇乐》一名的读法 , 就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了 。 尽管《永遇乐》是宋代的词调 , 年代、身份颇不同于上面说的《倾杯乐》和《抛球乐》 , 但它同样得到文人多方面的关注 。 首先是音乐角度的关注:其名始见于宋代柳永的《乐章集》 , 注歇指调;又见于晁补之的词集——《消息》一词名下有注云“自过腔 , 即越调《永遇乐》” 。 由此可见 , 它是一支商调乐曲 。 宋理宗时 , 它在宫廷演奏 。 事见周密《武林旧事?天基圣节排当乐次》的记载 , 说:“乐奏夹钟宫……第五盏 , 觱篥起《永遇乐慢》 。 ”由此益可见 , 《永遇乐》是合乐之曲 。 柳永《永遇乐》词云“三殿称觞 , 九仪就列 , 韶頀锵金奏;藩侯瞻望彤庭 , 亲携僚吏 , 竞歌元首”云云 , 也显示了《永遇乐》的雅乐性格 。 由此看来 , 《永遇乐》之“乐” , 应该读为“岳” 。 但在另一方面 , 它也得到时人从娱乐角度的关注 。 比如史浩《永遇乐?夏至》词有云“日永绣工 , 减却一线 , 节临短至 。 幸有杯盘 , 随分快乐”云云 , 乃把“永遇乐”三字拆放到词句中 , 把“乐”解释为“快乐” 。 又如无名氏《贺新郎?庆生日子纳妇九月十六》末句云“永遇乐 , 食天禄” , 乃把“永遇乐”理解为一个有实义的文句 , 意为永久遭遇欢乐 。 类似的理解又见于元代王哲的两首《永遇乐》词 , 即分别咏“今有真乐神仙 , 到斯永遇”和“长生久视蓬岛 , 遇遭永乐” 。 据此 , 《永遇乐》之“乐”应该读为“洛” 。 也就是说 , 如果孤立地看待这几个南宋的词例 , 把《永遇乐》之“乐”确定为“洛”音 , 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联系唐以来人的做法 , 我们就知道 , 这个“洛”音是游戏的产物 。 在严肃的时候 , 《永遇乐》之“乐”字仍然应该读作“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