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魏晋政治与族群︱中世的起点:五胡十六国( 三 )


咸熙中 , 为任子在洛阳 , 文帝深待之 。 泰始之后 , 浑又屡言之于武帝 。 帝召与语 , 大悦之 , 谓王济曰:“刘元海容仪机鉴 , 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 。 ”济对曰:“元海仪容机鉴 , 实如圣旨 , 然其文武才干贤于二子远矣 。 陛下若任之以东南之事 , 吴会不足平也 。 ”帝称善 。 孔恂、杨珧进曰:“臣观元海之才 , 当今惧无其比 , 陛下若轻其众 , 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 , 平吴之后 , 恐其不复北渡也 。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 。 任之以本部 , 臣窃为陛下寒心 。 若举天阻之固以资之 , 无乃不可乎!”帝默然 。
据此可知 , 西晋朝廷内 , 王济希望在对吴战线中投入刘渊的力量 , 而孔恂与杨珧表示反对 。 而且,刘渊曾作为匈奴在西晋的人质居住在洛阳 , 即位前的司马昭对其有过高度评价 。 正如后来所见 , 刘渊具有知识人形象的一面 , 这对他能获得好评起到了很大影响 。
回到王济与孔恂、杨珧的争议 , 双方的意见虽然不同 , 但都对刘渊的才能有着高度评价 。 基于这一共识 , 王济认为既然他的能力很强 , 应该用于战场 , 而孔、杨的结论是 , 能力强的夷狄 ,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 , 是非常危险的 。
此后 , 秃发树机能之乱发生后的事 , 亦见于《晋书·刘元海载记》:
后秦凉覆没 , 帝畴咨将帅 , 上党李憙曰:“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 , 假元海一将军之号 , 鼓行而西 , 可指期而定 。 ”孔恂曰:“李公之言 , 未尽殄患之理也 。 ”憙勃然曰:“以匈奴之劲悍 , 元海之晓兵 , 奉宣圣威 , 何不尽之有!”恂曰:“元海若能平凉州 , 斩树机能 , 恐凉州方有难耳 。 蛟龙得云雨 , 非复池中物也 。 ”帝乃止 。
李憙进言 , 在平定秃发树机能之乱时 , 投入刘渊的军事力量 , 孔恂再次提出反对意见 。 和上次平吴时的争议一样 , 一方是认为刘渊介入之后即可平乱的李憙 , 一方是担心刘渊在平乱后将不受控制的孔恂 。 可见双方争议的焦点不在于刘渊的能力 , 而是在于平定乱局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
这里我们不妨看一下争议双方的出身 。 王济出自太原王氏 , 李憙是上党人 。 与之相对 , 孔恂是鲁国人 , 杨珧出身弘农杨氏 。 从他们的出身地可知 , 支持刘渊者都是周边的山西人 , 反对者皆是其他地方的人 。 这与当时南匈奴散居于山西应当有关 。 简言之 , 出身地靠近南匈奴活动范围的人 , 大多支持刘渊 。
说到王济 , 《晋书·刘元海载记》云:
有屯留崔懿之、襄陵公师彧等 , 皆善相人 , 及见元海 , 惊而相谓曰:“此人形貌非常 , 吾所未见也 。 ”于是深相崇敬 , 推分结恩 。 太原王浑虚襟友之 , 命子济拜焉 。
由此可见 , 王济和刘渊之间有着特殊关系 。 也就是说 , 这些山西人超越了南匈奴与汉族之间的族类障碍 , 同乡的缘故想必起到了作用 。 这也是一条旁证 , 证明故乡与之相近的人 , 偏向于支持刘渊 。
如上文所述 , 王、李与孔、杨之间的对立 , 可以说是“同乡之理”与“民族之理”的对立 。 刘渊自己的情况 , 《晋书·刘元海载记》云:
时司空太原王昶等闻而嘉之 , 并遣吊赙 。 幼好学 , 师事上党崔游 , 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 , 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 , 略皆诵之 , 史、汉、诸子 , 无不综览 。
因为他是南匈奴屈指可数的知识人 , 所以加入魏晋知识人的行列中并非难事 。 当时的山西 , 南匈奴和汉族杂居在一起 ,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山西人 , 充分认识到刘渊是优秀的知识人 , 匈奴骑兵又是可资使用的优秀武力 。
对山西人来说 , 南匈奴离自己很近 , 可是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 , “夷狄”都是“非我族类”之人 。 江统的《徙戎论》还说:
今五部之众 , 户至数万 , 人口之盛 , 过于西戎 。 然其天性骁勇 , 弓马便利 , 倍于氐羌 。 若有不虞风尘之虑 , 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