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讲座|吴真:六朝道教的江南发现( 四 )
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大量进行创作的是谢灵运 。 他自小在信奉天师道的家庭中长大 , 仕途失意 , 写作《山居赋》 , 描写自己很早就对生命产生悲观的情绪 , 希望通过神仙之术来长生不老 , 于是“寻名山之奇药 , 越灵波而憩辕 。 采石上之地黄 , 擿竹下之天门” 。 像谢灵运这样可以将山水描述得如此细腻之人 , 本身就是“以玄对山水” , 用天人合一的情怀去体悟自然 。 总而言之 , 在整个文人群体入山采药、服食行散的过程中 , 道教的世界观是“体道则无” , 即空出自己 , 体验山水 , 将自然之美看做“大道”的显现 。
文章图片
谢灵运像
然而 , 文学是具有相对滞后性的 , 诗人群体眼见了新的美景 , 但要在诗歌中反映这种新的变化 , 却需要表率之人开发新诗体 。 在东晋早期的时候 , 玄言诗仍旧占据主流 , 主体都是老庄思想 , 只有一两句的山水描写 , 直至100多年后的晋代末期 , 山水诗才兴起 , 《文心雕龙》将其总结为“宋初文咏 , 体有因革 , 庄老告退 , 而山水方滋” 。
谢灵运之外 , 山水诗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道教陶弘景 。 他和梁各代皇帝关系很好 , 有“山中宰相”之称 , 因为身居茅山之中 , 却掌握了整个朝廷动态 。 陶弘景留下很多诗文 , 都是关于茅山景色的描写 。 皇帝邀请他出山担任政务 , 他回诗婉拒:“山中何所有 , 岭上多白云 。 只可自怡悦 , 不堪持赠君 。 ”另外 , 在《答谢中书书》中 , 陶弘景表明:“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指从谢灵运以来 , 懂得山水之美的只有他和谢中书二人 。 对于深谙山水之美的他们来说 , 其中“与”字涵盖“投入”的意思 , 认为景色的“奇”是由人来发现的 。 这些诗句也暗含一个观点 , 只有在人性自觉、文学自觉的时代 , 山水之美才能被传递出来 。
清代的叶燮也有相应的观点 , 在《原诗》中留下一段特别好的评论:“且天地之生是山水也 , 其幽远奇险 , 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 , 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 , 而山水之妙始泄 。 ”即山水没办法告诉人它美在哪里 , 只有当人实地体验感受它 , 山水的美妙才能泄露出来 。 这也体现了今天的主题 , 入山采药 , 无论是以宗教的名义 , 还是以文学的名义 , 整个六朝的山水体认还是基于人性的自觉——人首先发现自我 , 才能打开新的眼光凝视自然 , 捕捉到多种多样的自然之美 。
江南的美也是需要被看到的 , 是一种流动的美 。 第一代南渡士人对江南的美是无感的 , 有记载说他们在郊外喝酒 , 喝完就哭 , 每个人都说“风景不殊 , 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言说》) 。 第二代侨民以后 , 描写江南之美的文字则越来越多 , 例如 , 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 , 山川自相映发 , 使人应接不暇 。 若秋冬之际 , 犹难为怀” , 区别于北方的宏达广阔 , 江南的美是动态的、活泼的 , 自有灵性 , 让人可以被动接受 。 顾恺之 , 在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 草木蒙笼其上 , 若云兴霞蔚” , 也进一步刻画了江南的动感美 。
文章图片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总体而言 , 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审美的发现上 , 道教给予了六朝人强大的精神支持 。 通过入山采药与隐遁修炼 , 文人们开始直面、凝视自然 , 奠定了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基础 , 迎来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 道教中的登山涉水最初不是为了审美 , 而是“为道合药”和“远腥膻”从而获得“清静” , 但是以虚怀之心接触自然、认知每一棵草药的过程 , 是一种全方面接纳山水的审美过程 , 也是“体道”的过程 , 更是一个“发现江南”的过程 。 而在江南这个具体的场域之中 , 具有灵性的江南景物也带来了更具超越感的发现:道是无所不在的 , 在你没有关注的时候 , 万物自身自灭;在你凝视它的时候 , 它才会跃入你的眼中 , 和你进行对话 。
推荐阅读
- 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举办中医传统文化与职业健康专题讲座
- 中医药|中医药知识讲座走进桥西区明德路小学
- 健康陕西|讲座预告 | 担心孩子发育迟缓?那就快来听课吧
- 幸福教师的情绪密码|文安县四小开展‘幸福教师的情绪密码“专题讲座
- 防范校园霸凌|博野警方开展公益讲座防范校园霸凌
- |石景山海一社区开展“冬季常见病针灸与治疗预防”健康讲座
- 小柯|小柯来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小柯专场讲座在即墨古城举办
- 创业|桥西区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辅导讲座
- 董仲舒|董子学院教师在大原书院举办系列董子思想讲座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教授专场讲座在衡水十三中顺利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