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京华物语?丨这些图片和资料,记录了北京城门与城的历史( 二 )


唐、宋、辽、元、明五代城墙的位置与现在的大不相同 。 唐的幽州城及宋的燕山府、辽金的故都 , 都在现外城的西南部 。 元大都面南向北改建 , 位置大约在现在东西长安街 , 包括黄寺一带 。 德胜门外的土城关等正是其当年遗址 。 辽的都城比较窄小 , 金中都扩大了面积 , 元大都则北迁并建造得非常壮盛 。
旧皇城内城中有皇城
城区分为内外两部分 。 现在的内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 , 改大都为北平府 , 并将城北内缩五里 。 废原城东、西北面的光熙、肃清二门 , 另筑新城 。 新城外砌砖石 , 四周挖壕 。
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 永乐四年(1406)修建了禁城宫殿并加修了城墙 , 同十八年(1420)的重修使其变得更加宏伟 。 正统元年(1436)修建了九门城楼 , 四年(1439)修缮了城壕桥闸 , 辟九门 , 城东、西、北各两座 , 南三座 。 南为丽正、文明、顺承三门 。 东是齐化、东直两门 。 西二门是平则和西直 。 北有安定、德胜两门 。
正统元年 , 丽正被改为正阳 , 文明为崇文 , 顺承为宣武 , 齐化改朝阳 , 平则变阜成 。 清初的旧称至民国后仍在沿用 。 各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 其中正阳门楼最是宏伟 , 城上四角的角楼也很壮丽 。 城前三门都筑有规模很大的瓮城 。 现在正阳门和宣武门的瓮城已遭撤废 , 其他各门的瓮城规模都不大 , 大多已经毁弃 。 各门上虽都建有箭楼 , 但保存完好的只有西直门箭楼 。 东便门角楼也格外壮观 。
城墙|京华物语?丨这些图片和资料,记录了北京城门与城的历史
文章图片

正阳门
旧皇城内城中有皇城 , 周长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 , 高一丈八尺 。 南有中华门 , 清时称大清门 , 明为大明门 。 前有棋盘街 , 石栏互环 , 绿荫低垂 。 以前大清门内有千步廊 , 还有户部的米仓和工部的木仓 。 正北抵天安门 , 东临东长安门 , 西接西长安门 , 各有三阙 , 尽属禁地 , 行人不得往来 。 民国后才开放 。 千步廊、米仓、木仓今已无存 , 唯遍植杂木花草 , 成了市民游玩之地 。 正中有天安门 , 南向 。 旧称承天门 , 顺治八年(1651)重建后改称现名 , 为皇城正门 。 门上有五阙重楼九楹 , 彤扉三十六扇 。 门外有华表两柱和金水桥 。
皇城有四座城门 , 南为天安 , 北为地安 , 东为东安 , 西为西安 。 其他几门还在 , 只有东安门已被拆毁 。 民国后皇城的城墙陆续被拆除 , 现仅存天安门左右两边的数十丈、中华门内左右各百余丈 。 旧禁城在皇城中 , 旧称紫禁城 。
城墙|京华物语?丨这些图片和资料,记录了北京城门与城的历史
文章图片

紫禁城远景
城为正方形 , 南北各三百三十六丈 , 东西各三百零二丈九尺五寸 , 高三丈 。 共有四门 。 南边的叫午门 , 北边的叫神武 , 东为东华 , 西为西华 。 城四角均有角楼 , 建造甚为精巧 。 午门最为壮观 , 是紫禁城的正门 。 因三阙之上覆盖着金翅般的琉璃瓦 , 城台两翼建有重檐四耸攒尖顶方亭 , 故俗称五凤楼 。 北边的神武门亦气势恢宏 , 现有横匾上书“故宫博物院”五字 。 东、西华门上也均有三阙城楼 。
古来有城必有郭 , 城为护民 , 郭为守城
关于建城 , 从明洪武年间就开始讨论 , 但当时边报频传 , 无暇顾及 , 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才得以修筑 。 古来有城必有郭 , 城为护民 , 郭为守城 。 先由南筑起 , 然后延向四周 。 正南的城墙属于今城 , 长二十八里 , 有七座城门 。 南有永定、左安、右安三座 , 东有广渠、东便两座 , 西有广宁、西便两座 , 广宁为避讳改称广安 。
测量长度南边为两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 , 东为一千零八十五丈一尺 , 西为一千零九十三丈二尺 。 各高两丈 , 厚两丈 。 城正北面的正阳门外有箭楼一座 。 民国三年(1914)拆除了瓮城 , 改建为国货陈列馆 。 楼前有正阳桥 。 桥前有五牌楼 , 此处以北是北京最繁华的地区 , 街道宽阔 , 直通天桥和永定门 , 被称为正阳门大街 , 俗称前门大街或五牌楼大街 。 北京城垣的格局以及城名的变迁是历史上改朝换代的结果 , 其变化轨迹如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