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此时此刻 , 你在担心什么?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你担心吧?

距离孩子的生日聚会没几天了 , 东西是不是都已经准备好?工作上的那个大项目进展得还顺利吧?又要给车加油了 , 油费还付得起吗?老妈上次打电话来是什么时候 , 她最近身体还好吧?髋关节那里一直隐隐作痛 , 不会真是关节炎吧?用剩的肉馅已经在冰箱里放了一个星期 , 万一谁吃了以后食物中毒怎么办?脚为什么老是觉得痒?想起九岁时在学校里裤子突然掉下来的事 , 别人不会还记得吧?车子是不是开得有点慢?那是什么响声?是不是有老鼠?不会有什么传染病吧?因此请病假的话 , 老板能相信吗?还有、还有、还有……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本文插图


本文出处:《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 [英]迪安·博内特著 , 朱机译 , 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
原文作者丨[英]迪安·博内特
摘编丨安也

膨大的头颅用持续的压力让我们低落

如果说人类精巧的智力有什么缺点的话 , 那么其中之一就是可以称之为“威胁”的东西随处可见 。 回望坎坷的人类演化之路 , 曾经的威胁是指实实在在危及生命的伤害 , 因为这种伤害到处都有 。 然而 , 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 。 世界早已改变 , 可我们的脑还没有与时俱进 , 它们几乎要为一切担忧 。 上面洋洋洒洒列出的那些只不过是大脑制造的巨型神经质冰山的一角 。

任何有可能产生负面结果的事 , 哪怕再微不足道 , 又或者只是主观臆测 , 也会被大脑贴上“值得担忧”的标签 , 有时候还是毫无必要的担心 。 你有没有曾经特意避免从梯子下方走过 , 或是往肩头撒把盐 , 再或者遇到正逢星期五的13号就不出门?这些都属于迷信的信号—为毫无现实根据的情景而真切地担忧 , 最后为了让自己稍感安全而采取一些不可能有实际效果的行动 。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本文插图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剧照 。

同样地 , 我们会陷入阴谋论 , 为了一些理论上存在可能、实际上极罕见的事情而变得激动和偏执 。 有时候大脑还会产生恐惧症 , 使人对某些明知无害的东西感到强烈的恐惧 。 还有的时候大脑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理由也不编了 , 就是莫名地担惊受怕 。 我们听到过多少次有人说“太安静了” , 或是平安无事一段时间后就觉得有什么坏事“应该”要发生了 。 类似的事有可能让人患上慢性焦虑障碍 。

大脑的忧虑倾向会对身体造成实质影响(高血压、紧张、颤抖、消瘦或发胖等)并干扰日常生活 , 而这还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 为原本无害的事情忧虑 , 最终带来了真正的伤害 。 根据包括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 , ONS)在内的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 , 英国有十分之一的成人会在一生中患一种与焦虑相关的疾病;而英国精神健康基金会200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直面恐惧》的报告显示 , 从1993年到2007年间患有焦虑相关疾病的人口比例据称提高了12.8% 。 也就是说 , 英国成年人中遭受焦虑问题困扰的人数差不多超过100万 。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本文插图


电影《自闭历程》剧照 。

当膨大的头颅用持续的压力让我们低落时 , 谁还需要什么天敌啊?

为什么我们会惧怕唱歌或者打电话?

卡拉OK是全世界流行的消遣 。 有的人喜欢站到一群陌生人(通常是有些醉意的陌生人)面前高歌一曲 , 往往唱的是只有点儿会又不是很会的歌 , 也不管唱歌水平如何 。 要我说 , 他们的唱歌热情与唱歌水平通常呈负相关 , 虽然我没有做实验验证过 。 另外 , 这种倾向怕是也少不了酒精的推波助澜 。 而在电视才艺秀风靡的今天 , 他们不仅能站到一小群醉醺醺的人面前 , 更能在成千上万的陌生人面前唱歌 。

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 , 这种情景就太可怕了 , 绝对会让他们做噩梦 。 若是被问及是否愿意起身在众人面前唱歌 , 他们的反应就像被要求在所有前任面前裸体徒手接住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 他们会脸色突变、神情紧张、呼吸急促 , 并表现出各种经典的战或逃反应的迹象 。 若在唱歌与参战之间选择 , 他们一定更乐意战斗至死(除非战场上也有观众) 。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