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四 )
还有很多人的体验与此不尽相同 , 但同样糟糕 。 归结起来 , 都是因为大脑有时略过中介 , 毫无缘由地发动恐惧反应 。 正因为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 , 也就采取不了什么对应措施 , 于是恐惧反应很快变得“难以抑制” , 产生惊恐障碍 。 惊恐障碍使人身处无害的场景却感到惊慌害怕 , 然后与恐惧、惊恐联系起来 , 最终就可能发展为恐惧症 。
惊恐障碍最开始是怎么出现的 , 具体还不清楚 , 但有一些令人信服的假说 。 可能是个人曾经遭遇过创伤 , 由于大脑迟迟未能有效处理创伤带来的问题 , 最终导致了惊恐障碍 。 也有可能与某种神经递质过量或缺乏有关 。 遗传可能也有关系 , 因为经历过惊恐发作的人 , 其直接亲属出现过同样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大 。 甚至还有理论认为 , 患者通常倾向于灾变论的思维方式 , 身体一旦遇到什么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或小毛病 , 就不着边际地担心起来 。 也可能上述理论加起来才是真正的原因 , 或者还有其他尚未发现的机制 。 在制造不合理恐惧反应时 , 人脑从不缺少办法 。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在于
害怕来自他人的负面反应
最后 , 我们终于要谈到社交焦虑了 。 当这种焦虑严重到使人精神衰弱的地步 , 那就是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的根源在于害怕来自他人的负面反应—比方说不敢去想别人听了你唱卡拉OK会有什么反应 。 仅仅是敌意或侵犯并不会让我们害怕 , 单纯的否定却足以让我们畏而止步 。
大脑用他人来校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 , 而他人之所以能成为恐惧症的恐惧来源 , 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 于是乎 , 他人的赞许显得事关重大 , 并且“他人”通常可以指任何人 。 无数人追求声名 , 而声名不就是陌生人的盛赞吗?我们之前已经了解到大脑是多么的自我中心 , 所以说大概所有名人只不过都大抵如此?那可真有点儿悲哀(赞扬本书的名人除外) 。
本文插图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社恐”的根源,是惧怕他人的负面反应?】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剧照 。
一方面大脑有预测和担忧负面影响的倾向 , 另一方面大脑又对社会认可和赞许有强烈需求 , 两者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社交焦虑 。 打电话意味着要在看不到表情等常见线索的情况下与人互动 , 因此有些人(比如说我)就会觉得特别难办 , 怕自己激怒或是惹烦了对方 。 付账时身后排了长队之所以让你神经紧绷 , 是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 , 你耽误了很多人的时间 , 而他们在你满头大汗计算该付多少钱时正瞪着你呢 。 无数类似的情形让大脑设想出种种引得他人不快或恼火、会收到负面评价、引起尴尬的可能性 。 归结起来就表现为焦虑—担心在众人面前出错 。
有些人没有这类担心 , 有些人则完全相反 。 对为何差异会如此之大的解释有很多 , 利布(RoselindLieb)的一项研究则发现 , 发展为焦虑障碍的可能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 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父母批评过度 , 会让孩子总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惹恼尊敬的权威 ,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举动;而若家长保护过度 , 则会让孩子一丁点儿负面反馈也接触不到 , 因此长大离开父母的庇佑后 , 自己做的事一旦引起了负面的结果 , 就容易因为不适应而反应过度 , 比如难以应对后果 , 并且极有可能害怕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 甚至小时候被反复灌输陌生人有危险的观点 , 都或许会令人长大后对陌生人过分紧张 。
本文插图
电影《雨人》剧照 。
体验过恐惧症的人常表现出逃避行为 , 即主动回避可能触发恐惧反应的场景 。 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持内心平静 , 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则无益于消除恐惧症 。 越是逃避 , 恐惧症越会长久地在脑中保持鲜活并产生巨大影响 。 这就有点儿像拿纸糊住墙脚的耗子洞 , 虽然表面看来没问题了 , 但实际上鼠患并没有解决 。 现有证据表明 , 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恐惧症 。 这倒也不足为奇 , 因为多疑的大脑常让我们害怕一些并无危险性的东西 , 而我们又需要他人的肯定 , 两者碰到一起 , 结果就使我们过度恐惧因自身能力欠缺而招致他人的负面反馈 。
大脑对威胁的孜孜以求最终让它真的创造出危险来 , 这实在是残酷的讽刺 。
推荐阅读
- 如何把办公室变成减压中心
- 办公室必备五种健康食物
- 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从三件事入手
- 白领久坐伤脾胃 如何健脾养胃
- 青春期的爱美心理
- 日常一种坐姿提升自信 改善情绪
- 青少年为何热衷死亡诅咒
- 玩手机会令人反应变慢吗?
- 社交恐怖症起于青少年期
- 胸罩肩带不合适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