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胃胀胃痛8年治愈医案


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 , 如果您还未关注 , 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
【汪剑:胃胀胃痛8年治愈医案】
汪剑:胃胀胃痛8年治愈医案
本文插图


【患者资料】
李某 , 女 , 53岁 , 云南省昆明市人 。
01 【首诊证候】
2014年8月3日诊 。 反复胃胀、胃痛8年 , 加重1年 。
患者既往有胃病病史8年 , 经胃镜检查 , 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 胃胀、胃痛反复发作 , 长期服西药控制病情 , 近1年来病情加重 。
近日感胃胀、胃痛难以忍受 , 反酸 , 不思饮食 , 大便次数增多 , 大便干结不畅 , 每日排便4~5次 。
刻下症见精神差 , 面色蜡黄无光泽 。 舌质淡 , 苔白厚腻 , 脉沉细无力 。
02 【辨证论治】
辨证:脾阳虚夹寒湿 , 肝脾不调 。
治法:温补脾阳 , 散寒除湿 , 调和肝脾 。
方药如下:
制附片15g(另包 , 先煎45分钟) , 干姜15g , 炙甘草6g , 吴茱萸6g , 黄芪30g , 党参20g , 炒白术15g , 桂枝15g , 茯苓20g , 泽泻20g , 猪苓10g , 苍术15g , 厚朴15g , 陈皮12g , 广木香15g , 枳壳12g , 防风12g 。
3剂 , 水煎服 , 两日一剂 。
03 【随诊过程】
2天后的晚上 , 患者由其家属陪同突来门诊 , 并且携带尚未煎煮的剩余2剂中药 。 一进诊室 , 患者便紧靠诊桌 , 双手紧紧按住胃脘部 , 表情痛苦万状 。
自诉诊毕回家后 , 便煎药服用 , 服药2天 , 谁料胃痛未减 , 反而加重 , 并且出现左手麻木疼痛、全身出汗、头晕等症状 。 故而余下的2剂还未煎服 , 便急来门诊 , 想咨询是否因附片煎煮不当引起中毒 , 或药没有抓对 , 还是药方不合适 。
笔者仔细查看余下2剂药后 , 告诉患者药是对的 , 没有问题;她的煎煮法也对 , 没有问题;她确实是脾阳虚夹寒湿证 , 处方也没有问题 。
并安慰患者说 , 现在出现的“胃痛加重、左手麻木疼痛、全身出汗、头晕”等症状是好现象 , 是服用附子后的一种排病反应 。 这种“排病反应”是药物之力与根深蒂固的病邪发生的一种“交争” , 说明药物正在发挥作用 , 祛除邪气 , 强力通过一些久为邪气闭阻的经络隧窍 。
并嘱患者继续服完剩下的2剂中药再来复诊 。
患者十分信任笔者 , 接受了笔者的解释 , 忍着胃痛继续服完剩下的2剂中药 。 5天后患者前来复诊 , 此时神清气爽 , 果如笔者所言 , 不仅那些“不良反应”完全消失 , 而且胃痛亦除 。
患者诉回家后 , 服完第二剂药 , 果然感觉精神、症状都好转起来 , 胃痛霍然消失 。 再以前方加减调治半个月 , 后改本方为散剂 , 嘱患者冲服2个月 , 此后3年病情未发 。
04 【按语】
本案患者服第一剂药后出现“胃痛加重、左手麻木疼痛、全身出汗、头晕”等症状 , 实际是当代一些医者所说的服用附子的“排病反应” 。
笔者认为“排病反应”的根本原因在于 , 有些患者病程太长 , 邪气根深蒂固 , 在服用正确、准确的药物后 , 由于药物强力祛除邪气外出、疏通经络隧窍 , 药物与邪气“交争” , 从而出现麻木、疼痛、头晕、汗出、腹泻等现象 。
如果坚持服药 , 药力胜邪 , 邪气排出后 , 这些“排病反应”自会消失 , 且原有病情多会好转 。
临床上 , 这种“排病反应”非常常见 。 如曾有一位何姓研究生在我门诊跟诊 , 因其患颈椎病 , 头晕项强背痛 , 诊务之余 , 请我为他诊治 。 笔者诊脉 , 见其脉沉细无力 , 寸部略浮 , 故为其开出葛根汤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干姜等 。
该研究生2天后告知笔者 , 他当晚第一次服中药之后 , 突感一股药力上行 , 冲至头部 , 头部立时像被人用大棒一棒打下 , 头晕似醉 , 站立不稳 , 遂急闭目上床休息 , 惶惑不安 。
但他已有多年临床经验 , 又出于对笔者的信任 , 当晚睡前续服第二次中药 , 不想服第二次中药后 , 头晕立刻减轻 。 翌日 , 颈椎病也好转 , 头晕、项强、背痛等症状顿然消失 。
这也是“排病反应” , 属药力上行后项、头部太阳经隧 , 与寒湿邪气“交争”出现的反应 。 此外 , 还有一些患者服用附子后 , 出现一过性腹泻 , 甚至严重的水泻 , 也属于这种情况 。
关于“排病反应” , 古人很早便有认识 。 《尚书·说命》中说“药弗瞑眩 , 厥疾弗瘳” , 就是指治疗那些病情深重的疾病 , 如果没有出现病情貌似加重的现象 , 那么病根就难以去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