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胃胀胃痛8年治愈医案( 二 )


《尚书孔传》云:“如服药 , 必瞑眩极 , 其病乃除 。 ”《方言》云:“然则药之攻病 , 先使人瞑眩愤乱 , 病乃得瘳 。 ”其机理也是正确、准确的用药 , 药力与病邪发生“交争” 。
但是 , “排病反应”不能成为“不良反应”“中毒反应”的借口 , 否则很容易掩盖“中毒”的真实情况 , 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 因此 , 准确区分附子的“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 , 显得至关重要 。
笔者的经验是:
第一 , “排病反应”虽然来得猛烈迅速 , 但是患者的整体状况尚可;“中毒反应”则往往更加严重 , 反应更加剧烈 。 临床实践中需要医者细心体会 。
第二 , “排病反应”的麻木、疼痛等症状多发生在身体的局部 , 这些局部大多为风寒湿邪、痰饮瘀血长期停聚之处 , 或为药力所过之处 。
第三 , 如果医者使用附子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 , 煎煮得法 , 辨证准确 , 那么服药后出现的麻木、疼痛、头晕、汗出等症状 , 医者应当深为自信为“排病反应” 。 如本案 , 笔者就肯定地告诉患者为“排病反应” , 即是此种理由 。
第四 , “排病反应”多为一过性 , 多会在继续服药后很快消失;而“中毒反应”如不处理、不停药 , 则多会越来越重 。

汪剑:胃胀胃痛8年治愈医案
本文插图
本期专家:汪剑博士 , 博士后 , 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博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中国中医科学院出站博士后 。 任教于云南中医药大学 , 现任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 ,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四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擅长:内科、儿科疾病 , 多愈奇症、难症、重症 , 日诊病人过百 , 门诊患者远及云南、四川、北京、广东、贵州、东北各地 , 建有圣爱名医工作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