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四 )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 为完成特定的目标 , 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 特别是学生的实际 , 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
(一)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几个进行了整合在一个课时学完 。
策略二:注重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 , 通过观察度量、逻辑推理等手段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课堂上 , 学生先在学案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 然后用画图工具进行度量它的边、角、对角线 , 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拆分平行四边形边、角 , 进行度量 , 更直观的得出猜想 。然后师生共同证明这个猜想 ,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课堂教学策略反思
汇景的张老师和东圃的李老师都是让学生度量学案中印好的平行四边形 , 这样的确节省了时间 , 但是学生会否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备这些性质呢?这样一来 , 学生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就有了随意性 , 学生之间画的平行四边形也不尽相同 , 而且 ,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动态变化 , 学生观察边、角等测量数据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 , 体现了从特殊→一般的过程 。
113中的严老师 , 通过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 , 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 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
汇景的张老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 , 通过猜想、测量、证明等多种方法得到新知识 , 将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 与此同时渗透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
但是以上这三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只是性质1和性质2 , 还没涉及到对角线 。笔者是对这三个性质进行了整合 , 让学生有比较地学习 。
笔者只是把课本的例题、习题进行了整合 , 按照直接运用性质、间接运用性质、提升等分了三个题组 , 但是总体难度不大 , 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 , 的确有吃不饱的情况 。相比之下 , 同校的周老师的设计就显得更有深度 。正如 , 教研员刘老师说的:“证明是为了‘不量’!”周老师的课上 , 从证明命题“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 ,  , 求证:(1) , ;(2)  ,  ”然后到归纳性质 , 再到例题讲解 , 最后巩固练习 , 扎扎实实的在培养学生能力 , 开拓学生思维 , 锻炼学生素质上下苦功 , 朴实无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