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情况|班主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四 )


开放性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小学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是不少于100万字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比如有的学生一学期能读十本书,并且还有余力,我们就鼓励他继续读;有的学生一学期只能读三本书,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我们也会表扬,因为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达到了他的目标,也会有成就感 。
2、放松学生的阅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 。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是不能强求 。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宁愿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因为写读后感而产生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等等 。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最好是朗读有故事情节的、蕴涵一定道理的文学作品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持续默读,简单的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 。
为此,我们推行了两种朗读制度:一、晨读 。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二、下午上课前15分钟,提倡学生持续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
三、尊重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 。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学生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学生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