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语文教学读书笔记( 二 )


【读书笔记|语文教学读书笔记】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 。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 。这是其优点 。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 。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 。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 。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 。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 。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 。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 。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
三、内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 。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 。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 。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他举例《项羽本纪》,是历史故事;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 。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所以选择语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须要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语言兼顾 。从语文教学来说,也不能淡化形式 。如果只着重在内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课、历史课、社会课等课又有何区别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 。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