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验课题|海淀区实验小学语文情境课题结题报告( 五 )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我们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相对完整地确定了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 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
我们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发现,背景资料的引入无论从时机上,还是从作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
时机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创设情境,但是无论课上、课下,其效果都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体现出来 。效果呈现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于时机的把握是否灵活上 。例如:在六年级《大自然的秘密》一课的实际教学前,教师找来相关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介绍了加拉帕戈斯完美的生态系统和美丽景色 。这些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放给孩子们看的,孩子的兴趣非常高 。在实际授课中,教师的导语将孩子的兴奋点与之前看过的纪录片联系在一起,这样巧妙地利用背景资料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了一种情境,之后孩子们的质疑围绕本课重点展开,只要经过简单梳理,学生马上就会聚焦在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进而从这个问题衍生出的学习主线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平行班中没有看过此片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直击要点,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中心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也没有触及到文本本身所应有的深刻内涵 。
作用上,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它所产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是学生综合学习的产物 。学生在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发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甚至是互相矛盾之处,在这个过程可以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成吉思汗和鹰》这课讲的是成吉思汗误杀宠鹰的故事,但学生在预习中查找的资料很多是记述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内容 。在此教师指导学生从背景资料入手质疑,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成吉思汗这么伟大,怎么还会犯错误?教师顺势而导,分析成吉思汗犯错误的过程 。于是乎在课内课外相互看似相互矛盾中的问题的牵引下,理解了本课的主题 。
2、 抓住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
我们所指的矛盾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去思考时,与已有的知识不匹配的表现 。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手段使之外化出来,进而成为学生的自主动力 。
矛盾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可以产生矛盾的地方,有时可能就是题目本身,有时可能是文中的点睛之笔 。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使矛盾外化,成为疑问 。这种外化的载体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外化矛盾:
(1)讨论法 。
利用学生的讨论聚焦点,教师加以提取主要观点,形成问题 。学生讨论前,教师要善于导引,讨论中要及时总结,讨论后可以辅助学生总结 。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献你一束花》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三次出现的问号,即:1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2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3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样学生的焦点马上聚集在这个课文的矛盾之处,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这三个问号能够使你想到那些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结果加以梳理 。例如鲜花是属于谁的?失败者有资格受到人们的赞扬吗?教师抓住这个外化表现,板书应该怎样对待失败者?这个问题马上统领了众多疑问,成为本课学习的主线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小学英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2022
- 工作计划|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2022
- 工作计划|小学英语个人研修计划书怎么写
- 工作计划|小学二年级德育工作计划模板2022
- 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小学范文
- 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怎么写2022
- 工作计划|小学生寒假计划模板怎么写
- 工作计划|小学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二学期范文
- 工作计划|2022小学财务工作计划报告范文
- 工作计划|小学班主任2022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