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把爱播撒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然而自己的子女无法带在身边接爱教育,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据统计,全国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总数达2290.45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直至近几年才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2007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已有委员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工作,朝夕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教师,心中更是充满着期望 。
一、透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寄托了父母生活的所有希望 。在父母眼中,孩子如蕴藏无限生机的种子,积聚了他们太多的希望 。然而,在农村新年刚过,父母们纷纷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他们带走的是新一年的憧憬,留下的却是故土家园和一家老小 。
(一)、父母监护的缺失导致隔代难管教
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的孩子大概有四种被监护方式 。一种是隔代监护,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由他们来照顾,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是监护的主体,这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形式 。然而这类监护人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甚至还有80岁的 。这些老人绝大部分都是文盲,少数人只是认识些字 。他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品,但是,他们不能为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 。甚至有的监护人自己的身体就不好,留守儿童还得照顾他们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不得不担起本应属于他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叔叔、婶婶、舅舅、姑姑、姨等,这种方式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第三种是同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 。这两类监护者一般年龄不会太大,文化水平也不错 。然而他们往往需监护较多的孩子 。在我校中,就曾有一位舅舅监护8个孩子,那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被监护者往往都是监护者的亲戚,监护人总认为对亲戚家的孩子不能太严格,因此对亲戚家的孩子要求不高 。最后一种就是自我监护,也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方式所占比例非常小 。
(二)、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很多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感觉,甚至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
我校在对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时,对全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 。然而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或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