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二 )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 , 同“才” , 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
执策:拿着马鞭 。策 , 赶马的鞭子 , 名词 。临之:面对着马 。临 , 面对 。
呜呼:表示惊叹 , 相当于“唉” 。
其:难道 , 表示反问
邪:同“ 耶 ” , 表示疑问 。
其:恐怕 , 表揣测 。
知:认识 , 识别 。[5]
或:有时 。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 , 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 , 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 , 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 ,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 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
能日行千里的马 , 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 ,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 却吃不饱 , 力气不足 , 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 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 ,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 , 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 , 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 ,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
赏析: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 , 韩愈初登仕途 , 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 , 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 , 郁郁不得志 , 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 , 政治黑#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暗 , 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 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 , 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 , 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 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 , 似寓言而实非寓言 , 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 , 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 , 提出事实 , 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 , 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 , 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 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