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三 )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命题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 , 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 , 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 , 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 , 是唯心主义的 。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 , 这句话是错误的 。韩愈把它作为语言 , 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 , 是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 , 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 , 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 , 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受无知小人的腌气 。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 , 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 。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 , 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 , 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 , 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 , 作者说得透彻 , 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 , 看似奔放 , 实则内涵丰富 。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 , 两相对照 , 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 , 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 , 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 , 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 , 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 , 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 , 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 。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 , 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由于食马者的原因 , 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 , 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 , 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 , 不懂马语 , 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
文章写到这里 , 作者还觉得不够 , 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 , 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 , 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 , 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 , 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 , 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 , 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 , 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 , 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 , 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 , 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 。这是作者的讽刺 。文章写至此处 , 作者立即点明主题 , 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 , 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 。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