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二 )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 , 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 , 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 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 , 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 , 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 ,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 , 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 , 语气十分肯定 , 斩钉截铁 , 不容置疑 。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 , 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 运用否定排比句式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 区区小城 , 四面受围而不能克 , 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 , 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 , 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 ,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 , 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 , 而是泛指 , 即除特殊情况外 , 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
以上三段 ,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 , 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 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 ,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 ,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 , 即“人和” 。得人心者 , 人心归顺 , 所到披靡 , 失人心者 , 人心相悖 , 不攻自溃 。因而 , 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
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 , 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 , 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 ,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 , 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 , 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 ,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 , 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 , 语气十分肯定 , 斩钉截铁 , 不容置疑 。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 , 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 区区小城 , 四面受围而不能克 , 即#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使有得“天时”者 , 也不能胜 , 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 , 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 ,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 , 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 , 而是泛指 , 即除特殊情况外 , 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