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三 )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逐层论证 , 层层深入 。文章第1段 ,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接着运用战例 , 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 , 说明 , 欲得“人和” , 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 环环相扣 , 逐层推理 , 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
⑵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 , 使文章气势恢宏 , 笔酣墨畅 , 结构缜密 。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 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里 , 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 。那么 , 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 , 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 , 故君子有不战 , 战必胜矣 。”这里的“畔”字通“叛” , 是背叛、反对的意思 。这段话是说 , 对得道的人 , 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 , 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 , 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 , 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 , 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 , 要么不战 , 一战必胜 。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 , 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 , 而是指一国之君 。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 , 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 , 引出了“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的观点 , 然而在孟子看来 , “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 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 斯得民矣 。”意思是说 , 得天下必先得民 , 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谓的“得民” , 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所谓的“得天下” , 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 , 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 。仁政 , 是以德服人 , 使人心悦诚服 , 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 , 不能服人之心 。在孟子看来 , 得天下之道 , 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 , 是“得其心”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