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四 )
那么 , 如何“得其心” , 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 。保民 , 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 , 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 , 所恶勿施” , 就是人民所希望的 , 就替他们聚积起来 , 人民所厌恶的 , 不要强加给他们 。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 , 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 。孟子认为 , 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 。做到了这一点 , 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 , 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 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 , 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 ,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 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 , 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 , 贵于天地 , 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 , 而是讲民心向背的 , 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 , 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 , 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 完成本文的论证 。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 , 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 得出“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 , 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 , 一气贯注 , 很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 , 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 , 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 , 然后陡然一转 , 说出失败的结局 , 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 , 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 , 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 , 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 , 战必胜矣” 。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 , 孟子虽反对战争 , 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