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二 )
但是,亚当?斯密对于何谓“人”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也是立体的或综合的 。如果仅仅把人纯粹理解成为仅仅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就是对亚当?斯密的以偏概全 。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开篇,亚当?斯密就讲人性之中的另外一种倾向——利他心 。可以说,利己心和利他心共同组成所谓的“人”,也就是说人既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 。亚当?斯密说到:这本来就是“无所不知的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了人类的幸福打算而在每个人的心田培植的两颗种子 。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 。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 。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德中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 。——《道德情操论》
显然,亚当?斯密对利己心对于人类幸福的作用评价更高于利他心 。亚当?斯密没有简单的从道德角度评判说利己心优于利他心,相反,正是因为,利己心、自爱心以及每个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自然努力是值得保护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本性 。
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因为他比任何人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是恰当的和正确的 。因为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这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小 。——《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于人的综合的研究,而《国富论》则是在《道德情操论》所论述的人性基础之上,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利己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人的这种利己本能决定现代社会生活市场竞争领域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基于自我利益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经济活动唯一动力 。
但是,如果通读《道德情操论》,我认为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是基于特定条件的 。没有这些条件,仅仅依靠人之利己心是不可行的 。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同情为基础的公正旁观者作为内心的监督和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法律制度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 。而同情和公正则是利他心所产生的美德 。因此,我认为利他心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到稳定的前提条件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 培根论说文集读后感
- 朋党论读后感
- 培根论爱情读后感
-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 培根论读书读后感
- 培根随笔论求知读后感
-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