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这群科研青年“跨界”合作,求索攻克肿瘤新方向!( 二 )


基于硕士期间对于肿瘤免疫治疗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的基础 , 吕岩霖开始着手查找合适抗体 , 订购原料制备新的光热颗粒 。
“我成功了!”装载方法仿效流式样品的处理十分高效 , 吕岩霖第一次实验就获得成功 , 多次验证结果也十分稳定 , 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药物的大量装载:“这个经历真的有一种‘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妙!”
吕岩霖在进行血小板实验样品制备
02合作实践 , “跨界”火花的新碰撞“从生物工程到肿瘤纳米疫苗 , 到博士阶段 , 我开始在疫苗之外探究其他肿瘤免疫疗法 , 接手的第一个课题 , 便是这个过继血小板治疗肿瘤的研究 。 ”日益精进的专业定位中 , 最终与课题组相遇的栗锋切身体会到科研之路精益求精的特性 。 课题组推进中秉持的 , 永远是“绝不容许半点沙子”的原则:“每条数据、每份表格、每张图片 , 甚至是写文章时的每个单词 , 都必须要精益求精 , 容不得半点马虎 。 ”一次例行课题组会汇报中 , 魏炜发现所展示的肿瘤细胞摄取药物载体共聚焦图片分辨率很低 , 提出了指正 。 他也给全组成员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 让大家从此养成了每条数据、每张图片都进行精益求精的“强迫症”习惯 。
“团队对细节的重视让我对科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科研不仅是解决什么难题、得出什么数据 , 科研更是一种艺术:数据的展现很灵活 , 也可以很美 。 ”2014年转博后 , 吕岩霖开始在魏炜和田志远的联合指导下 , 开展光学活性材料的生物医疗应用方面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我本身是一个神经比较大条的人 , 经过两位指导老师严谨态度的长期‘洗礼’ , 我也会自发地去较真细节 , 细节真的会决定成败 。 ”
魏炜
而鲍威尔记忆中 , 印象最深的“拦路虎” , 是小鼠的接种和饲养 。 由于项目中涉及人源化小鼠构建的过程 , 小鼠在课题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志愿者角色 。 可一方面小鼠对生长环境非常敏感 , 另一方面免疫缺陷小鼠接种来源于病人瘤块的难度较大 , 团队在整个接种和饲养过程中遇到了突发性死亡和老死等各种困境 。 从每天更换鼠笼、观察状态到鼠笼和水的严格灭菌 , 从给小鼠们做“营养餐”到观察小鼠活体成像时 , 团队抓阄24小时实验室轮班 , “去年过年时 , 在家家团圆的氛围中 , 我们却和小鼠们‘杠上了’!”大家甚至因为担忧小鼠身体出现状况 , 给鼠笼贴上了新春对联:福如东海 , 寿比南山 。
鼠笼上的新春对联
课题团队的组会每周例行一次 , 组会上 , 大家集中对近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 并为后续实践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方案 , 这样 , 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得以迅速融入到相应的课题中并保鲜课题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此次配合“作战” , 三人共同的心声便是感慨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团队的精诚合作 , 每个人都发挥自己所长 , 才会让研究顺利进行下去 , 每个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 会获得1+1>2的效果 。 ”
03利用机体 , 求索“战胜”肿瘤新方向为了进一步贴近临床应用 , 吕岩霖和栗锋还构建了“工程血小板-免疫系统-肿瘤三重人源化”的模型 , 有效地证实了本课题在人源环境下的响应性 。 换句话说 , 这便是向世人告知:未来 , 人们有望摆脱传统过继血小板治疗对过程复杂、风险较高的手术的依赖 , 克服肿瘤的术后复发以及肿瘤细胞向远端器官的转移 。 除了光热材料外 , 科研人员还将免疫激动剂也作为“弹药”装载进血小板“子弹壳”中 。 “我们观察到纳米级血小板囊泡 , 将光热纳米颗粒和免疫激动剂运送到肿瘤组织深处 , 扩大了‘攻击’范围 。 ”魏炜介绍 。 肿瘤治疗的求索之路 , 在开发有效的化疗药物的同时 , 可以尝试着眼于利用人体本身的“武器” , 课题开掘让栗锋深受启发:“比如机体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 , 对它们的性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 通过调集身体内部的‘特种部队’并对其进行加强武装 , 来达到最终有效遏制肿瘤的目的 。 ”
团队讨论实验数据
“有时治愈 , 常常帮助 , 总是安慰 。 ”这句名言道出了医者的内心世界 , 也勾勒了医学发展的巨大空间 。 “人们对医学发展抱有良多期待 , 这对于科研和医护人员是动力 , 也是压力 。 ”在战胜疾病的瞄定目标下 , 如同吕岩霖、栗锋、鲍威尔所在团队的凝聚 , 不同专业力量对准了同一靶心 , 在“跨界”合作里碰撞意想不到的神奇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 , 能够将癌症转变为慢性疾病 。 ”这是吕岩霖的理想 , 也是团队孜孜前进的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