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梁启超:两房妻子皆贤惠 子女个个是才俊( 二 )


梁启超真诚的有趣 。黄苗子著《世说新篇》 , 其中有《梁启超写序》 , 文曰:“蒋百里先生为著名军事家 , 但在文化上亦极有贡献 。他留德归国后 , 曾写了洋洋五万言的《欧洲文艺复兴史》 。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 , 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 。不料梁文思泉涌 , 序成也是五万字 , 觉得不好意思 , 便加写一短序 , 而把长序改为著作出版 , 反过来请蒋百里作序 。”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 。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 , 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 , 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 , 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 , 带了两位丫环 , 其中一位即王桂荃 , 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 。1924年 9月13日 , 李蕙仙因病而逝 , 梁启超为此写下了《祭梁夫人文》 。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 , 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 , 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
梁启超共有有 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 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 , 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
长女梁思顺(1893年—1966年):
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顺出生于广东新会 , 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 。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 , 爱好诗词和音乐 。梁启超在世的时候 , 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 , 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 深受梁启超的喜爱 。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 , 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 。梁启超逝世后 , 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 , 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她还编有《艺蘅馆词选》 , 此书1908年初版 , 后多次再版 , 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她操守高洁 , 在1938年丈夫周希哲去世后 , 她独自抚养4个孩子 , 虽然生活十分困难 , 但她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以后 , 她又拒当“国大”代表 , 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 。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 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 。新中国成立后 , 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 并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 。
长子梁思成(1901年—1972年):
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 , 1923年和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 , 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 获硕士学位 。1928年回国后 , 他去了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大学 , 并在那里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 。“九一八”事变前夕 , 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 , 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 , 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他率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分析研究 , 为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开拓了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 , 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 并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 , 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1945年抗战胜利后 , 他深感国家建筑人才的缺乏 , 因而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解放后 , 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 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 指导整修了怀仁堂 。
梁思成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 , 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 , 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 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 , 他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 。同年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 。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 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 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2年 , 在动乱中受尽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