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山村|亚坤夜读丨冬天不再寒冷(有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
又到寒冬腊月 , 刚进办公室 , 同事打开××信箱 , 笑着告诉我:老朱 , 很多天方夜谭的事也许会实现呢 。 原来 , 有封家长来信说:严冬来袭 , 呼吁政府给孩子们的教室装上空调或取暖设备 。 “空调驾到 。 ”我拖着长长的调欢呼一句 , 同事愕然 。
教室里装空调已成为社会关注点 , 让我有所思 。
上世纪80年代 , 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村 , 冬天比现在更冷 。 教室窗户门缝封闭不严四处漏风 , 老师扯开喉咙讲课 , 手舞足蹈驱寒 , 热火朝天 。 我们冷得瑟瑟发抖 , 课堂上 , 一小孩冷得不自主地跺脚 , 其他孩子都跟着跺起来 。 场面失控常源于有意或无意的外部环境 , 老师无奈 , 说:都站起来跺几分钟吧 。 经过允许的集体活动 , 大家欢呼 。 幸好是平房 , 要不然共振会把楼房振垮 。
那时 , 山村有种“烤火神器”——烘笼 , 我校只允许一二年级学生带进教室 。 烘笼用竹篾编成 , 内置一瓦钵 , 铲些燃着的木炭 , 可以保温2~4小时 。 没见过烘笼的城里人 , 估计难以想像出它的尊容 。 寒风萧瑟、雪花飘飞的日子里 , 父亲那双裂开一道道血口子的手 , 从挂满蛛丝的房梁上取下烘笼 。 母亲清早起了床 , 用干柴烧水做饭 , 饭熟了 , 干柴也成了火红的炭 。 母亲先在瓦钵里放些干木炭和炉灰 , 上面铺上一层烧成红通通的炭 , 再捂一层厚实的灰 , 防止热量散发过快 。 吃过早餐 , 我提着烘笼上学去 。 路途中 , 男孩提着烘笼划圈 , 火旺旺地燃烧起来 。 几个小孩放下自己的烘笼 , 围成圈 , 烤一下手再走 。 也有同学在泥湿路滑中一个趔趄 , 烘笼倒翻在泥里 , 他们直呼倒霉的 。
记得有个同学的烘笼在课堂上还冒着烟 , 烟熏火燎 , 同学们难受 , 干咳嗽 。 老师把他的烘笼提到走廊上 。 那同学“哇”地大哭起来 。 老师无可奈何地提进来 , 转告他妈妈 , 柴火要干燥 , 早点起来烧透 , 才不会有烟 。 上课时同学们集体烘脚 , 冬天太冷 , 山村孩子难得洗澡洗脚 , 老师时不时打开门 , 冲淡下难闻的味道 。
二年级那个冬天 , 一个从不用烘笼的捣蛋同学 , 偷偷在我的烘笼里面埋了个鞭炮 。 瓦钵被炸坏 , 我天天追着要他赔瓦钵 。 他爸爸答应 , 天晴了就和他一起去四公里外、生产陶器的“四窑里”买瓦钵 。 一直没等到不下雨的星期天 , 我们没去成 。 我手脚上的冻疮那一年最厉害 , 化脓了 。 放寒假了 , 他耍赖 , 说过了春节就不用带烘笼了 , 上三年级也不许带了 。 至今 , 还记得他欠我一个瓦钵 , 如能追讨到 , 定是价值不菲的文物 。
长沙的冬天其实也有深入骨髓的寒冷的日子 , 在长沙受冻的记忆一样深入骨髓 。 2008年那年冰冻 , 我和儿子蜗居于雨花亭集体宿舍 。 周末实在不放心星沙的房子 , 回家去看看 , 睡在没空调的家中 , 整晚捂不热冰冷的双脚 。 那个冬天我们再也没回星沙的家 。
小女儿说:爸爸 , 冷起来我就没心思写字 。 抗冷设备 , 上升到“战略”层面 , 如今 , 我们家里有空调、壁暖、电热毯 , 还有脚踏的烤火器、手握的暖手宝 , 360度全方位覆盖 。
近年的冬天 , 因工作我常常从长沙出发奔走于湖南的山村 , 部分乡村教室早已装上了空调 。 武陵山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国家级贫困县新建的芙蓉学校 ,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宽阔的风雨运动场、美观大气的校园、整洁明亮的空调教室和宿舍 , 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 尴尬的是 , 有一些人还认为我说的是天方夜谭 , 其实别人早具有几十年不落后的前瞻性布局了 。
烘笼早已远离我们的孩子 , 我的家乡的“四窑里”依山而建的龙窑早已销声匿迹、烟灭火熄 , 留在乡愁的记忆里了 。 一些器物的实用功能消失 , 曾经的温暖却不曾忘却 。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时光流转 , 我总盼望着冬天还没来临前就已春暖花开 。 科技进步让新的取暖器物温柔对待我们的孩子 , 烘笼也好 , 烤火炉也好 , 空调也好 , 薪火相传 , 冬天不再寒冷 。
推荐阅读
- 内心|夜读丨王赤:从孤独里找到一束光
- 飞天|「夜读」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 产品|夜读|手机性能过剩?伪命题背后的真问题
-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今年开始推进,艺考迎来重大改革|夜读
- 天文|(中国人权纪实?2021)“天眼”助力贵州偏远山村摆脱贫困
- 无感|夜读|对新手机,大家为何越来越无感
- 能力|夜读|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
- 网友|夜读|天底下哪有容易的工作
- 平台|夜读︱年轻人迷短视频,究竟在迷什么
- 祝碧晨|夜读|美得千篇一律,便不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