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互联网“黑话”,为啥被吐槽?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白领,在日常交流中,或多或少都应当听过以下这些词汇:赋能、迭代、链路、颗粒度、引爆点、强化认知、击穿心智……没错,这些就是人们经常调侃的“互联网黑话” 。正如这个词语名称所揭示的,“互联网黑话”主要存在于互联网行业,以大厂为主 。
这些词语当初是谁造出来的,怎样走向了流行,现在已不可考 。但可以肯定,它们在互联网圈已经形成了一种语言生态,而且呈现出向广告圈、媒体圈外溢的趋势 。
文章图片
一段典型的“互联网黑话”是这样的:“目前业务暂时还没有跑通一个模型,毕竟基础业务逻辑没有形成闭环,更别说做成生态了,我们还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好好打磨一下我们的产品,最终形成一套组合拳打法,才能有效赋能生态圈,降维打击,最终反哺整个经济体 。”
发现没,整段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说,某项业务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需要继续研究摸索 。但互联网人却用了一大段高深莫测的话来表达这层意思 。从表达效率上来讲,这并不比一句话阐述来得明白清楚 。艰深、晦涩、自以为是的高级感,这正是“互联网黑话”引发越来越多人不满、吐槽的地方 。
从语言演进的角度讲,语言是流动的、不断进化的,并非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吸收新的语言养分,一种语言才能保有生命力 。赋能、沉淀、心智这些源自互联网或者自互联网圈流行的“黑话”,也有可能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社交日常,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此,“互联网黑话”本身不是问题,人们反感的是,这些词语废话连篇、内容空洞,却又故作高深、自以为是 。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对什么是好的语言给出了两个标准 。一是这个语言记忆的负担比较轻,也就是易学易记;二是好的语言要准确,不产生歧义,即这种语言表达意思非常精准 。以此对照,“互联网黑话”繁冗拖沓,惯于自我引申,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显然不是“好的语言” 。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来交流的,让人听懂看懂 。每个人从小接受的语言教育,也都是要洗练简洁,通俗易懂 。优美的语言也会追求修辞与表达的节奏,但它们符合汉语的用语规律,也不会刻意生造词语,这是其与“互联网黑话”最根本的区别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新华社: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视点·观察|收购黑鲨入局VR设备,曾说不做硬件的腾讯,搞得定硬件制造吗?
- 媒体滚动|告别“僵尸状态”,互联网医院要走亲民路
- 视点·观察|每天9.9元起就能租手机?租赁平台被指向未成年人放高利贷……
- 视点·观察|虎年只有355天 少的10天你知道去哪了吗?
- 视点·观察|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 是否在搞“饥饿营销”?
- 视点·观察|涉嫌传销再陷逃税风波,“微商教母”张庭夫妇最少补税118亿?
- 视点·观察|新卡流量糊涂账 老卡资费难降档
- 视点·观察|快递为何“送不上门”?难点在哪?
- 视点·观察|因解决BUG不力 LastPass或面临2000万欧元的GDPR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