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互联网“黑话”,为啥被吐槽?( 二 )
互联网人使用“黑话”,当然也可能出于一种隐秘的小心思:互联网行业看起来体面、多金,学历含量高,精英属性强,所以他们愿意用“互联网黑话”来标记自己的身份,以与其他群体形成区隔 。这种心理上的虚荣,符合人性,会让人很受用,但其本身又是虚幻的、漂浮的,这个社会真正欣赏的,还是那种踏实能干、低调务实的品质,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做法,并不会引起大家的认同与发自心底的钦佩 。
【视点·观察|互联网“黑话”,为啥被吐槽?】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认为语言有高级低级之分,也不愿意给“互联网黑话”扣上“语言污染”的帽子,相信随着时间的淘洗,“互联网黑话”也会完成净化,不实用的被淘汰,契合人们表达习惯又能准确定义新事物的互联网词汇,会留存下来,成为汉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对于语言的演化,我们不妨静观之 。但对眼下互联网行业内部沟通而言,我们还是建议,从业者能够多使用一些朴素实在的语言,少一些门槛高筑的“花架子”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新华社: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视点·观察|收购黑鲨入局VR设备,曾说不做硬件的腾讯,搞得定硬件制造吗?
- 媒体滚动|告别“僵尸状态”,互联网医院要走亲民路
- 视点·观察|每天9.9元起就能租手机?租赁平台被指向未成年人放高利贷……
- 视点·观察|虎年只有355天 少的10天你知道去哪了吗?
- 视点·观察|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 是否在搞“饥饿营销”?
- 视点·观察|涉嫌传销再陷逃税风波,“微商教母”张庭夫妇最少补税118亿?
- 视点·观察|新卡流量糊涂账 老卡资费难降档
- 视点·观察|快递为何“送不上门”?难点在哪?
- 视点·观察|因解决BUG不力 LastPass或面临2000万欧元的GDPR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