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Web 3全解读:元宇宙一边去,现在科技大佬们最关心的只有它( 二 )


从万维网的发明背景和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Web是为了信息共享和交换而设计的,万维网就像是一个信息展示的平台,旨在成为人们了解更广阔世界的窗口 。
从1991年到2004年间,在万维网上流转的信息逐渐从文字变成了图片再变成了视频,信息门户时代汹涌而至 。网景、雅虎、新浪等一大批浏览器和信息门户类网站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虽然这些网站彻底改变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方式,但这些信息是静态的、只读的,用户只能是观众,并无法参与其中 。
于是很快,一场互联网交互时代的变革到来 。
Web 2: “互动”的内容生产网络
Web 2最早由信息架构咨询师Darcy DiNucci在1999年撰写的文章《Fragmented Future》中首次创造,在这篇文章中她提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 Web 基本上是以静态形式被加载到浏览器窗口中,但这只是未来 Web 的雏形 。未来的网络不再只是满屏的文本,而是一种会产生实时交互的传输机制 。”
这个概念从提出到被大众广泛知晓经过了近5年,直到2004年末,O'Reilly Media Web 2.0会议在旧金山召开,O'Reilly媒体的创始人Tim O'Reilly才正式将Web 2.0带进了大众视线,并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了Web 2的定义和内涵 。他表示,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其模式将更以用户为中心,将允许用户作为内容的创建者,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互和协作 。
视点·观察|Web 3全解读:元宇宙一边去,现在科技大佬们最关心的只有它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TechCrunch 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曾以网景和Google为例,阐释了Web 1和Web 2 的差异 。诞生于1994年的网景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浏览器,其商业模式是将网页上的广告位卖给公司,再通过点击率或是上架时间长短来收取费用,是一个依赖于用户的信息展示平台 。而Google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由广告商寻找消费者的模式,通过以数据驱动的搜寻引擎,让用户能够通过自主输入查询信息再在此基础上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服务,同时解决了广告窗口对用户所造成的负面体验 。
在这个例子中,同为消费者,使用网景浏览器中用户是被动的,而在Google中是主动的,这就是一代和二代的核心差别所在 。也就是说,在Web 2时代,用户不仅能浏览信息,还能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之中 。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Web 2.0时代的产物 。包括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以YouTube、Tiktok为代表的视频社区,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知识社区等等 。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模式下,互联网规模开始急速膨胀,网络开始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而时至今日,我们其实还仍然处于Web 2.0的时代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