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Web 3全解读:元宇宙一边去,现在科技大佬们最关心的只有它( 三 )
文章图片
那么,既然互联网交互时代发展得如此蓬勃,为什么近两年来Web 3.0开始被反复提及并且越来越火?
Web 3:“去中心”的个性化环境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再回到1989年Tim Berners-Lee创造Web的初衷 。万维网的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当时各国研究者们的信息传递问题,当一个站点的信息不在了,大家依然能在网络上找到这些信息并免费使用 。因此,初代Web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并不依赖于一个中心组织;第二,并不是为了盈利而设计 。
但在Web 2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设计轨道 。随着用户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了参与者,用户在网络上的数字行为也被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以数据形式由各个公司掌握 。比如Google记录你的搜索痕迹,Facebook、Twitter记录你的人际关系和互动,亚马逊记录你的购买记录等等 。这些科技型巨头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获取利益,算法掌控了你的世界 。
而最重要的是,你的这些个人数据并不属于你自己,而是以各个公司为中心成为了它们的盈利工具 。举个例子,如果Facebook有一天倒闭了,关停了你的社交账号,那你过去发的所有动态、建立的所有关系也会随着Facebook的消失而消失,你的信息本质上并不属于你 。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pcmag,作者Angela Moscaritolo,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些巨头通过吞噬了海量的个人数据赚取了巨额财富,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用户隐私泄露、数据被滥用的情况,比如此前轰动一时的棱镜门、Facebook的剑桥分析事件等,驱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数据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来科技巨头们面临了越来越密集和严厉的数据隐私和反垄断指控和调查,关于将数据控制权归还给用户,让互联网回归初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
2014年,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在自己的一篇博客《Insights into a Modern World》中首次明确提出了Web 3.0这个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运行模式:信息将由用户自己发布、保管、不可追溯且永远不会泄露,用户的任何行为将不需要任何中间机构来帮助传递 。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类似Google、Facebook这样的站点和服务就不存在了呢?其实也并非如此 。从用户的角度看,Web3.0和Web2.0的使用体验并不会有太大改变,各种应用程序仍然会存在,只是后端的运行方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用户不再需要在不同中心化平台创建多重身份,而是有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 。未来用户将拥有自己的“密钥存储器”, 过去由这些服务站点掌握的数据将通过分布式应用技术由用户自己掌握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新华社: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
- 视点·观察|收购黑鲨入局VR设备,曾说不做硬件的腾讯,搞得定硬件制造吗?
- 视点·观察|每天9.9元起就能租手机?租赁平台被指向未成年人放高利贷……
- 视点·观察|虎年只有355天 少的10天你知道去哪了吗?
- 视点·观察|肯德基盲盒二手价暴涨8倍 是否在搞“饥饿营销”?
- 视点·观察|涉嫌传销再陷逃税风波,“微商教母”张庭夫妇最少补税118亿?
- 视点·观察|新卡流量糊涂账 老卡资费难降档
- 视点·观察|快递为何“送不上门”?难点在哪?
- 视点·观察|因解决BUG不力 LastPass或面临2000万欧元的GDPR罚款
- 视点·观察|媒体评王冰冰遭人肉:曝光他人隐私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