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农业科研国家队”如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科学随笔】
作者:唐华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国家战略|“农业科研国家队”如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十四五”期间 , 是“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机遇期 。 我们要进一步聚焦“国家队”使命 ,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 努力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农业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国际合作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高端智库 , 成为农业领域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战略科技力量 。
如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 , 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一年 , 中国农业科学院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把支撑农业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 。 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 , 既要保总量、又要保质量、保多样 , 要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物安全等重大需求 , 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任务 , 重点聚焦粮食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黑土地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绿色发展、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以及基础前沿、人工智能、宏观战略等 , 完善“重大科技使命清单” , 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 , 加大联合攻关力度 , 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研成果 。
二是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创新重点 。 做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培育重大项目部署安排 。 上游要布局好种业创新的基础设施 , 抓紧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 , 深入推进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和挖掘利用工作 。 中游要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 , 比如育种工具、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表型组学等重大基础理论或育种方法研究 。 下游要牵头推动优质品种推广和配套技术的集成示范 。 统筹衔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现代农机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力量 , 为大力提升耕地质量、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 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
三是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大使命 。 强化农业基础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 持续开展作物高光效、农业生物固氮、固定杂种优势等基础前沿研究 , 努力抢占前沿竞争制高点 。 围绕现代种植养殖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太空农业、未来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 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 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 拓展农村科技和高端智库影响力 。 根据畜禽和作物产业变动趋势和区域发展需求 , 优化区域中心布局和科研团队布局 。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学科基础前沿创新需求 , 谋划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台站、试验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完善创新平台布局 。 加强与外国农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合作与交流 , 构建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格局 。 强化“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 构建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团队运行模式 , 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团队、一批国内领先团队、一批行业特色团队 , 成为一流学科和一流院所的核心支撑 。
四是把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创新科研运行机制 , 完善科技评价制度 , 扩大研究所自主权 , 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和院所治理体系 。 健全稳定支持与竞争性经费相协调、社会多渠道投入的创新投入机制 , 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 。 切实落实科研“放管服”政策 , 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现代院所管理服务平台 。 持续深入推进“支部建在团队上” , 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 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五是把支撑引领乡村振兴作为主要目标 。 以“三创一体”团队建设为依托 , 发挥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 ,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 扶持和培育院、所办企业 , 鼓励和支持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增强其技术研发和成果孵化能力 。 有效发挥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作用 , 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强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 提高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转移收益 , 鼓励以技术入股、技术许可等为主要形式参与和推动科企融合发展 。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1日 16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