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九章”横空出世


问题|“九章”横空出世
文章图片

2020年12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 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 , 成功研制出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 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 , 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 。 也就是说 , 超级计算机需要一亿年完成的任务 , “九章”只需一分钟 。 “九章”的问世 , 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第一方阵地位 。 那么 , 它到底是台什么样的计算机呢?请看——
“九章”与传统计算机相比有天壤之别
人们知道 , 量子计算机比传统计算机更为先进 。 但是 , 它可不是电脑新旧版本更替的那种升级 。 虽然都是计算机 , 功能也相似 , 但二者之间有着质的不同 。 就像蜡烛和电灯泡 , 虽然都能照明 , 却有天壤之别 。
“九章”作为量子计算原型机 , 它和传统计算机的不同在于: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单元是经典比特 , 有0和1两种状态 , 一次只能处理非0即1的单一状态比特 。 而“九章”的处理单元是量子比特 , 可以同时处理0和1 。 就像在一个巨型迷宫里探路 , 传统计算机一次只能走一条路 , 需要一次次地试 。 而“九章”能喊来一大群小伙伴 , 一次就能试完全部的路 , 效率极高 。 正因如此 , 传统的经典计算机得出一项结论可能要花费数亿年 , “九章”却能在数十秒钟内完成同一计算 。
那么 , 要造一台像“九章”这样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 到底有多难?回答是“难上加难”——因为 , 一束光里有无数小颗粒 , 他们最小的组成单位就叫光子(也叫光量子) 。 “九章”使用的就是光子 。 若想造出一台包含若干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 , 最关键的就是让光子服从人的控制 。 就像“九章”研制者之一潘建伟所说:“你喝一杯水很容易 , 但是让你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地喝 , 很难做到 。 ”
灯泡被点亮的一瞬间 , 你看到的是一束光 , 但你看不到的是亿万个光子正以我们无法掌控的奇特轨迹运动 , 想要抓住其中几个让它们听从指挥 ,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可即便再难 , 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下 , 科学家们真的做到了 。
“九章”的神速算力快过超算以亿年计
提到“高尔顿钉板” , 大家或许会想到一种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扔一个小球进网格 , 一层一层往下落 , 越往两边的孔漏出 , 奖励就越高 。
此次“九章”完成的 , 是一个叫“高斯玻色取样”的模拟任务 , 正是一种量子版的“高尔顿钉板”问题 。 人们可试着想象一下:把小球变成光子 , 把钉板变成分束器 , 扔若干个光子进入网格之后 , 问每个出口有多少光子出去?当然 , 真实的玻色取样比人们的这种想象要复杂得多 。 因为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可预知的 , 而光子在板里的运动轨迹极其复杂 , 再加上相互干涉 , 从哪个孔里出来就变得非常难以预测 。
事实上 , 设计这个问题 , 就是为了证明:有些用传统计算机解决起来复杂无比的问题 , 用量子计算机却能轻松解决 , 即所谓的量子计算优越性 。 但是 , 自玻色取样问题提出后 , 世界上陆续有很多个小组进行挑战和验证 , 均未获得成功 , 展示量子优越性也就无从谈起 。
直到2017年 , 潘建伟、陆朝阳团队才实现了5个光子玻色取样 。 这标志着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不再止于理论 , 而是可以制造真正的机器来执行具体的算法 , 这对量子计算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
去年 , 谷歌研制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 。 它所计算的 , 也是一个为证明量子优越性而量身打造的问题 , 被人们认为是量子计算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折点” 。
后来 , 潘建伟、陆朝阳团队采用压缩态光源——不同于单光子光源“一个一个”走出来的状态 , 压缩态光源可以看作是“一团一团”走出来 。 他们将50个压缩态光源 , 输入一个有100个入口、100个出口的网格 , 最后在网格出口处安置了探测器进行采样 。 在进入网格之前 , 每路光源要先经过2米自由空间和20米光纤 , 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抖动必须确保在25纳米之内 。 难度系数之大 , 陆朝阳将之形容为“让50匹马奔跑100公里 , 偏离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 。
最终 , 该团队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高斯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原型机 , 并取名为“九章” , 以纪念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 当时《九章算术》的出现 ,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是中国数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而这台量子计算原型机的问世 , 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 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
处理一个问题 , “九章”只需200秒 , 而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号则需要6亿年 , 换成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要算上25亿年 。 其速度也等效地比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 。
诸如“九章”的量子计算机未来更有实用价值
有人会说 , 无论是“悬铃木”还是“九章” , 都只能解决特定问题 , 感觉用途不大 。 其实不然 。
1943年 ,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 , 这个一吨重的大家伙 , 每秒5000次算力震惊了当时的人们 。 IBM总裁托马斯·沃森就预言 , 全世界有5台这样的计算机就够用了 。 然而 , 才过了几十年时间 , 人们手中一部智能手机的算力总和 , 已经超过了当年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算力总和 。
传统计算机是依靠芯片中硅晶体管的指数级增长 , 来实现算力增强的 。 然而 , 今天一枚晶体管的尺寸比病毒还小 , 已逼近物理极限 。 终有一天 , 晶体管电路原理将不再适用 , 计算速度将“碰到天花板” 。
我们把当今全球所有计算机的算力加在一起 , 一年里都无法完成对“2的90次方”个数据的穷举搜索 。 一方面 , 是传统计算模式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 , 是随着社会发展 , 数据在呈指数级增长 , 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也随之飞速增长 。 有些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 , 就是因为算力不够 。 比如 , 密码破解问题 , 传统计算机不是算不出 , 而是因为算的时间太长 。 分解一个300位大数 , 一台万亿次传统计算机需要算15万年 , 而一台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只需一秒钟 。
此外 , 作为量子计算原型机的“九章” , 其强大算力可初步用于量子化学以及一些数学难题的研究 , 甚至也可用于机器学习的一些研究 , 在解决传统难题上能做一些有效探索 。
目前 , “九章”还只是“单项冠军” , 但它将在更多领域的探索中 , 体现出更多应用价值 。 “九章”的出色表现 , 为将来实现“可解决具有重大实用价值问题的规模化量子模拟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 潘建伟、陆朝阳团队认为 , 未来研制出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 能够解决很多广泛的问题 。 例如对气象预报、金融分析、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 , 均具有实用价值 。 同时 , 也可用来探索物理学、生物学、化学领域的一些复杂问题 。
未来 , 随着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出现 , 可以预见 , 很多学科会因此而兴盛 , 人类科技史将会因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
上图为光子干涉实物图 。
新华社发
作者:张 媛 纪小柠 汪冬立
【问题|“九章”横空出世】[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