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废止的旧病名“宫颈糜烂”何以沉渣泛起

北京凤凰妇儿医院被患者举报推销现象严重、涉嫌过度医疗 。 一患者在该医院治疗HPV感染 , 花费超过33万元 。 新京报采访人员调查得知 , HPV-6病毒为妇科常见低危病毒感染 , 2至3万元即可治愈 。 采访人员调查期间 , 医院承认过度医疗 , 欲以退患者全款加3万元补偿了事 。 暗访时采访人员还遭到医生的推销 , 无病情况下被“诊断”出患病 , 2008年 , 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取消的“宫颈糜烂”病名 , 成为医院敛财的借口 。 (1月31日《新京报》) 
早年前 , “心肌梗死”是一个病名 , 其中的一个“死”字 , 加剧了患者对该病的恐惧 。 后来 , 医学教材将“心肌梗死”改为“心肌梗塞” , 恐惧与误导才慢慢消除 。 “宫颈糜烂”在过去也是一个病名 , 并认为与HPV感染有关 , 后来在科研过程中发现 , 所谓糜烂样改变 , 同样发生正常人身上 , 是一种生理现象 。 因此 , 医学教科书不再将“宫颈糜烂”当作疾病 , 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来称谓相同的情形 。  
“宫颈糜烂”这个旧病名虽然被取消 , 却没有“心肌梗死”更名那么幸运 。 这主要是因为 , 当极少数妇科医生有意想吓唬患者时 , 没有比“宫颈糜烂”再“好用”的词了 , 糜烂让人想到病变的惨状 , 甚至想到癌变的可能 , 这个十分简练的用词 , 可以产生其他夸大与恐吓的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 , 以至于少数妇科医院和妇科医生始终舍不得弃用这个词 。  
为此 , 医疗系统不仅要将“宫颈糜烂”逐出“疾病家族” , 而且要将这一做法体现在医疗行为监督与质量控制方面 。 比如 , 医疗文书上不应该允许再出现“宫颈糜烂”这一诊断 , 甚至不允许用这个词进行描述 。 只有在医疗监督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扶正“宫颈糜烂”这个词的科学定位 , 并对民众加强科普宣传 , 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个词的“真面目” , 才能避免它被随意滥用 , 成为过度诊疗的幌子 。  
更要看到 , 借“宫颈糜烂”这个词来误导患者 , 与这个词在患者心中的敏感程度有关 。 “宫颈糜烂”虽然不像性病那样让人讳莫如深 , 但或多或少让人想到性滥等方面 , 患者不想谈及这类疾病或症状 , 即使她们明知自己上当受骗 , 也不愿意过多维权 , 假如医院决定花钱了事 , 绝大多数患者巴不得就此打住 。 医院太容易花钱摆平 , 就会满不在乎 。 这家医院的医生面对采访人员 , 不仅大言不惭地坦诚过度医疗 , 而且认为可退补偿就可了事 , 甚至还不失时机地向采访人员推销其疗法 , 原因就在于此 。  
【|已废止的旧病名“宫颈糜烂”何以沉渣泛起】双方协商达到一致意见 , 是处理医患纠纷的一个好方式 。 但为了避免医院随意答应闹事者的无理要求 , 很多地方规定赔偿款一旦超过一定限度 , 医院无权自作主张 , 以此来避免过度维权 。 同样需要防范的是 , 因患者顾及隐私而随意同意私了 , 容易导致过度诊疗有恃无恐 。 因此 , 涉及患者的难言之隐时 , 即使患者同意私了 , 也应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 , 进一步追究过度诊疗与欺诈之责 , 如此方能形成足够强大的震慑力 , 避免“宫颈糜烂”等骗人幌子沉渣泛起 , 继续坑害患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