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全新升级上线 科技期刊开放云论坛暨期刊开放研讨会即将召开

为助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 “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https://doaj.istic.ac.cn)已于近期完成升级改版 , 并将于11月25日在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开放云论坛暨期刊开放研讨会”上全新亮相 。 据悉 , “科技期刊开放云论坛暨期刊开放研讨会”将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业界和公众开放 。
“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由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实施 , 作为我国科技期刊集中开放获取平台 , “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以“公益普惠、开放共享、权威精品”为定位 , 以开放整合国内科技期刊为途径 , 汇聚国内千余种学术期刊 , 其中核心期刊占比超70% , 学科分布遍及理、工、农、医四大科技领域 , 收录期刊论文超500万篇 , 面向科技人员免费开放 , 提供全文和期刊评价指标 , 实现即时下载 。 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 , 平台服务了数以万计的学者公众 , 全力推进我国科技论文的传播利用与科技期刊的开放共享 。
【上线|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全新升级上线 科技期刊开放云论坛暨期刊开放研讨会即将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 为助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步伐 , 切实促进我国科技论文的应用与传播 , “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于近期进行了升级改版 , 新版平台充分依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源 , 实现了论文引文数据融合 , 可即时展示期刊收录和引用情况 , 动态查询期刊的历年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期刊评价指标 , 更好地服务全国学者公众 。 据介绍 , 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将加快国内科技期刊覆盖步伐 , 早日构建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期刊开放服务平台 。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 加快了各行业数字化、开放化的发展进程 , 科技期刊作为发表学术创新成果的主要载体 , 将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 受疫情影响 , 目前科技文献的出版、利用方式都出现了较大变化 , 一方面 , 研究成果的发表传播速度显著加快 , 大量期刊论文以网络预出版方式进行发表;另一方面 , 伴随非正式交流的预印本平台的快速发展 , 科学出版的开放获取新模式正不断拓展 。
为推动科技期刊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发展 , 使广大创新主体更多受益于学术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 将于11月25日在京共同举办“科技期刊开放云论坛暨期刊开放研讨会” , 邀请国内外出版界、科技界的专家就开放期刊、预印本等主题 , 聚焦当下热点 , 洞悉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 , 探索科技期刊开放中国发展路径 。 据悉 ,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等学术专家;冷泉港实验出版社执行董事Dr. John Inglis等出版社、期刊代表等将应邀出席并做报告 。 论坛将通过“北京时间”全程直播 , 面向社会各界开放 。

上线|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全新升级上线 科技期刊开放云论坛暨期刊开放研讨会即将召开
文章图片

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 , 2010年到2019年十年间 , 中国作者发表论文270余万篇 , 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26余万篇 , 引文影响力为6.59 。 值得关注及急需引起重视的是 , 在我国科技论文产出移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 ,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总体发文量却呈下降趋势 。
“新冠”疫情是历史的节点也是发展的拐点 , 后疫情时代 ,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迎接挑战铸炼成长、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壮大;国际开放获取潮流下 , 中国科技出版如何超前布局赢得先机 。 解惑与研讨 , 共商与共享 , 此次会议必将是业界的一次解惑之旅 , 一面开启融合的共赢之门 。
论坛报名方式: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 , 输入“参会”即可报名;或在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官网上的“最新动态”栏目中参与报名 。
论坛观看方式:
“北京时间”直播平台 。 可通过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官网或“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了解详情 , 并获取路径 。
“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 , 输入“会议直播”即可观看 。
责任编辑:周朝(EN00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