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太阳系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是一个被太阳引力牢牢束缚住的天体系统 , 它最核心的组成是太阳和八大行星 , 从内向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此外 , 还有大量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星际分子云等天体 。
地球处在太阳系较内侧位置 , 与太阳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 即1个标准天文单位的长度 。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本文图片

太阳系的万物都在影响火星探测器轨道(图片来源:??NASA+中文注释)
太阳占据了太阳系质量的99.9% , 地球质量仅为太阳的约33万分之一 。 由于太阳的引力过于强大 , 任何行星的引力都无法与之较量 , 它们引力主导的影响范围被太阳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空间 , 这就是“希尔球” 。
以地球为例 , 它的希尔球半径约150万千米 , 仅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 。 出了这个范围 , 就是太阳引力的主导空间 。
人类的绝大部分深空探测任务 , 起点都是地球这个太阳系内的“暗淡蓝点” 。 它们需要先挣脱地球引力的影响 , 然后就必须面对强大的太阳引力 。
在人类目前化学能主导的运载火箭水平约束下 , 用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战胜太阳引力并顺利抵达下一行星 , 是选择探测窗口的最主要原因 。 在具体实施方面 , 有以下主要几个策略 。
01
地球近邻:紧跟会合周期
按照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行星运动得到的三大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 , 运动速度就会越慢 , 环绕一周的距离也会越长 , 最终环绕太阳的轨道周期越长 。 以地球和火星对比为例 , 地球公转约365天 , 火星约687天 , 且它们的轨道均不是正圆形 。 这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在时刻变化 , 从5500万到4亿千米不等 。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本文图片

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周期、会合周期示意图
从地球的视角来看 , 每隔大约780天(约26个月)就会和火星最接近一次 , 叫做会合周期 。
从几何角度解释也容易理解:假设二者都是纯圆轨道 , 在780天内地球运行了2周49度角 , 火星运动了1周49度角 。 好比是操场中两个人跑步 , 内圈跑得比较快的那个人 , 套了外侧比较慢的那个人1圈 , 二者再次会合 。
如果利用这个窗口期 , 在二者会合发生前数月提前发射火星探测器 , 就会最大程度降低对运载火箭的能力要求 , 提高任务成功率 。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本文图片

2000-2022年地球和火星距离变化 , 各探测任务在太空中飞行的时间区间
事实上 , 人类一直以来的火星探测 , 就严格遵循这个规律 , 每隔26个月时间 , 才迎来约一个月的黄金“探测窗口期” 。
同样的道理 , 对于探测地球的另一个邻居金星而言 , 会合周期约为584天 , 上世纪60-80年代人类探测金星浪潮期间 , 近40个探测任务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寻找最佳发射窗口 。
02
地球远邻:引力助推窗口期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 仅88天就围绕太阳一周 。 尽管它和地球之间隔着金星 , 却是最常和地球见面(距离更近)的邻居 。 理论上讲 , 地球与水星的会合周期为116天 , 可以经常探测 , 但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 。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本文图片

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距离示意 , 大部分时间内距离地球最近的是水星
水星太靠近太阳 , 探测器会受到太阳引力和辐射的巨大干扰 。 且水星质量很小 , 引力主导半径也被太阳引力压缩到仅为17万千米 。 这对于高速冲进太阳系内部的探测器而言 , 直接制动刹车和被引力俘获难度极大 , 必须利用金星和地球的引力反复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 , 直到达到理想状态 , 整个过程持续数年 。
综合考虑各个天体几何关系和火箭发射能力 , 对水星的理想探测窗口间隔远超116天 , 往往数年才有一次好机会 。
木星和土星探测亦是如此 。 理论上地球和它们的会合周期较短 , 分别为399天(木星)和378天(土星) , 几乎每年都可以探测 。 但它们已经属于太阳系外围行星 , 环绕太阳平均轨道半径达到7.8亿千米(木星)和14.4亿千米(土星) , 这意味着探测器需要跨过漫长的太阳系空间、持续数年才能抵达 。
如果仅是能短时间观测的飞掠任务 , 有些浪费巨大的航天投入 。 从综合性价比的角度看 , 木星和土星探测任务需要做得非常复杂和高难度 , 能够最终环绕行星长期探测 。
因而在实际情况下 , 对木星和土星的探测任务很大很重 , 依然需要借助地球、木星甚至金星的引力助推 , 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对火箭的要求 , 实现既定目标 。
以人类史上唯一的土星环绕探测器卡西尼号为例 , 它在发射后第一站并非向太阳系外 , 而是向内飞向金星并连续进行两次金星引力助推 , 再连续通过地球和木星引力助推最终飞抵土星 。 整个飞行时间长达7年 , 才确保卡西尼号在抵达土星后有足够能力继续工作了13年之久 , 极大扩展了人类对土星的认知 。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本文图片

卡西尼号的飞行轨迹利用了金星、地球和木星引力助推(动图设计:Phoenix7777?? CC-BY-SA-4.0)
03
太阳系的边界:百年一遇的机会
对于太阳系内更外围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天体等 , 那里的太阳能已经微弱到无法用来给探测器供能 , 导致探测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 人类甚至尚没有足够能力发射能够环绕它们的探测器 , 而仅能从远处飞掠 。
即便如此 , 这些“惊鸿一瞥”的任务已经造价不菲 。 例如 , 人类唯一飞掠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花费就超过了8亿美元 , 但它只探测了冥王星和一颗太阳系边缘的小天体“天涯海角” , 真正有效的观测时间仅数天 。 因而 , 尽管地球与这些外围天体的会合周期极短(略多于1年) , 但距离和难度成为人类现今运载火箭技术难以跨越的天堑 , 对它们的探测极度低频 。
由于难度和成本过高 , 如果能一次任务多飞掠几个行星最好 。 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以来 , 仅有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二号飞掠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四大太阳系外围行星 , 它在飞行过程中通过木星、土星、天王星等连续引力助推才能实现目标 。 这意味着它必须找到这些遥远天体的最佳几何关系 , 完成每一步精准借力 。 而这种完美的几何关系 , 仅约165年才发生一次 , 成为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等到的时机 。

太阳系|几百天or一百年,行星探测的“窗口期”怎么差这么多?
本文图片

旅行者二号的设计轨迹抓住了百年一遇的完美窗口(动图设计:Phoenix7777?? CC-BY-SA-4.0)
人类面对强大的太阳引力桎梏
依然显得渺小脆弱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我们不能永远生存在摇篮里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在继续突飞猛进
人类迈出太阳系的脚步
也在变得越来越坚定沉稳
星辰大海 , 就在那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