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五问科创新风|基因测序:没卡脖子问题,快速降成本是关键

【编者按】
科技改变世界 , 创新决定未来 。
站在2021年的新起点 ,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新春策划“五问科创新风” , 我们邀请工程师、产业研究者及企业高管 , 讲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测序、燃料电池、区块链、石墨烯、5G等科创领域的理想与现实 , 找差距、补短板 , 修炼内功、赋能未来 。

澎湃新闻 张泽红、冯婧 制图
澎湃新闻:目前基因测序行业最前沿技术达到什么程度?
尹烨:人类基因组计划从1990年做到2003年 , 13年时间 , 6个国家 , 至少8000个科研工作者一起做 , 给一个人做基因组测序 , 耗资38亿美元 。 今天 , 在中国 , 一天就可以为几百个人做基因组测序 , 一个人只需要3000多元人民币(约500美金) 。 我们可以看到 , 基因测序的成本降下来了 , 速度也提升了 。 可以展望 , 未来一段时间 , 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基因组数据 , 是大概率事件 。
基因能管的事情主要有三类 , 一个是和出生缺陷有关的基因 , 这类基因是与生俱来的 , 这部分疾病是可防的;第二部分是与时俱变的基因 , 基因突变 , 我们讲的是肿瘤 , 这部分疾病是可防可治的;还有一部分如新冠疫情 , 叫外来侵入基因 , 传染和感染病 。
这次新冠疫情中 , 中国为什么两周内就可以向世卫组织宣布 , 这个病毒是新型冠状病毒 , 就是因为基因测序的本事到了 。 SARS期间 , 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完成这个工作 , 那时候工具、方法都做不到 , 大家靠猜 。 今天 , 你随便拿个液体一测 , 我用数据库比对 , 就知道它是什么 。 这种听起来神乎其神的绝技 , 实际上就是技术普及 , 其实就是工具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
在肿瘤防治方面 , 我们以前治肿瘤更多是通过手术、放化疗 , 今天 , 都可以先做一个基因检测 , 然后靶向性地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 。 这样效果好 , 副作用又小 。 今天 ,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让大量的肿瘤提早发现 , 我们不能让人类远离肿瘤 , 但我们可以让人类远离晚期肿瘤 。 因此 , 我们需要唤醒大家的意识 , 做好体检 , 例如死亡率、发病率高居全球榜首的肺癌、乳腺癌早期控制是相对很容易的 , 这个意识有时候比技术还重要 。
在出生缺陷方面 , 目前 , 我们可以通过三代辅助生殖技术来实现 , 让即使都携带有先天缺陷的一对父母 , 也有概率生出健全的孩子 。 今天 ,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疗过去没办法治的遗传疾病 。 比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 此前 , 可能医院有100个人要通过羊水穿刺确认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 , 现在 , 有了无创DNA筛查之后 , 可能只有10个人需要去做羊水穿刺 , 极大地降低了孕妇痛苦 , 也降低了流产风险 。 此前 , 很多孕妇不去做 , 可能是价格太贵 , 现在价格都降下来了 。 河北最近一次中标价是352元一例 , 上海今年会降到1000多元 。 对比前几年的价格还是三五千 , 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
简单讲 , 我们以前理解的绝症、疑难杂症 , 主要是工具没跟上 , 如果工具到位 , 成本可及 , 认知正确 ,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医疗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开始解决掉 , 然后到二线城市 , 慢慢全国普及 。
【技术|五问科创新风|基因测序:没卡脖子问题,快速降成本是关键】此外 , 现在的基因测序技术 , 可以对器官和其中的细胞做分子水平的“CT” , 这就是时空组学 。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知 , 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 , 可以看到这么多核酸分子在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上的变化 。 这个技术 , 可以极大促进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 , 例如 , 怎么从一个受精卵变成一个成体的 , 同时重新定义疾病 , 推动疾病诊断和治疗 。 以前 , 我们达不到这个分辨率的 , 现在能做到 。
我预见 , 这个技术会在三五年之内 , 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手段 , 就如同显微镜被发明之后 , 人们发现 , 原来各种地方都是微生物 。
第二个是合成生物学 。 以前 , 我们都是拿自然DNA解密一下 , 今天 , 我们可以人工去合成生命 , 2010年 , 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 。 现在 , 我们可以通过酵母去产生青蒿素 , 你要番茄红素、虾青素 , 直接用酵母或者大肠杆菌帮你生产就行了 , 不需要从天然成分中提取了 。 这个事情在全世界多个地方都已经推广了 。
另外 , DNA可以替代今天的存储 , 1克的硅基 , 咱们的硬盘 , 充其量存10G数据 , 一个一斤的硬盘 , 差不多存5TB 。 但1克的DNA , 可以存几十EB的数据 。 (注:1EB=1024PB , 1PB=1024TB , 1TB=1024GB)
澎湃新闻:在基因测序领域 , 中国目前达到怎样的水平?
尹烨:从测序仪装备本身来讲 , 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美国两个国家可以量产临床级别测序仪 , 再具体讲 , 就两家公司 , 一个是美国因美纳(Illumina) , 一个是华大智造 。 两个公司的机器 , 在性能指标和测序通量上 , 基本平分秋色 。 但从应用服务上讲 , 中国核酸检测、基因检测价格跟美国至少是差着汇率的 。 我们基因测序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已经将个人全基因组价格降至500美元 。
中国因为有众多的人口基数 , 我们做了大量的测量 , 所以 , 我们结果的准确率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 。
澎湃新闻:在这个领域 , 中国的短板在哪里?
尹烨:很多时候 , 我们不是为了补短板而补短板 , 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 补短板 。
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应用研究 , 这是不一样的 。 大家不要把科技放在一起讲 , 科学是科学 , 技术是技术 , 工程是工程 , 产业是产业 。 不能等到科学第一了 , 再去做产业 , 这个是错误的 。 这几个事情应该是同步去考虑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要给应用更多的场景 。
目前 , 基因测序领域 , 可以说没有卡脖子的问题 。 我们非常有信心 , 目前这个领域 , 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独立自主 , 已经不存在被国外卡死的问题 。
澎湃新闻:未来 , 行业发展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尹烨:最核心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是场景 。 实话实说 , 我们前几年做的测序仪 , 也不如美国的 。 但为什么这几年逐渐赶上来了 , 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大量使用自己的仪器和试剂 , 优化自己的指标模型、算法 。
中国的人群基数与现实需求 , 恰恰会让精准医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这也符合国家层面反复强调的“防大于治”健康中国的政策方针 。 所以 , 在我来看 , 开放场景 , 让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和企业 , 有机会厉兵秣马 , 才能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 , 把中国的先进技术应用在海外市场 , 也帮助那些跟中国一样 , 或者更贫困的国家 。
很多时候 , 有技术没市场是没有用的 。 我们在河北建的“火眼”实验室 , 每天最高可以检测100万人份 。 之所以1月华大支援河北抗疫的检测效率高 , 就是因为我们跟河北政府有合作基础 , 进行过大人群的基因检测 。 在决定运营速度的检测耗材、试剂、人员和软件等各方面 , 我们都磨合出来了 , 这种就是政府开放场景的一种优势表现 。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公共卫生事业 , 不是医疗卫生产业 。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公共卫生事业 , 通过市场的手段经常失灵 , 因为从业者必定要考虑自己的利益 , 但民众的现实需求决定了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防住疾病 , 为社会节约成本 , 降低公共卫生支出负担 。
所以 , 建议政府考虑通过带量集采的方式 , 大面积开放场景 , 把价格降到每个老百姓都做得起的水平 。 例如 , 现在 , 做一例肿瘤筛查 , 有些公司还要一两万 , 太贵了 , 能不能通过带量集采的方式 , 把价格降到一两千 。
如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就是让出生缺陷率降低、让肿瘤能够被提早发现 , 让传染病得到精准治疗 。 这几个事情都做到了 , 人均预期寿命自然就提高了 。 如果我们做好精准预防 , 我们整体预期寿命就奔着90岁去了 , 如果能普及主动健康 , 到本世纪末 , 和平年代出生的婴儿的预期寿命就应该在100岁以上 。
澎湃新闻:在基因测序领域 , 未来努力方向是什么?
尹烨:这次的新冠疫情告诉我们 , 只治不防 , 越治越忙 。 我们不仅要建方舱医院 , 更要建“火眼”实验室 , 这种传染性疾病 , 不能等到传染开了再去治疗 , 要把重点前移 , 用在防上面 。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 , 我们这种城市模型里 , 筛查10万人 , 阳性率可能只有一两例 。 可是肿瘤的发生率 , 是300/10万 ,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每年是5600/10万 。 我们该不该像防控新冠一样 , 由政府来引导 , 直接对重大的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人均寿命、增加医疗负担的疾病 , 进行全面筛查 。 这个是我们基因测序行业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
如果全国范围内 , 基因筛查的价格降低到200元 , 那是不是每个老百姓都可以纳入医保 , 提前查出肿瘤 , 提高整体人均寿命 。 目前 , 中国用自己的仪器设备 , 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
最后 , 我想说 , 基因能做很多事儿 , 但它不是万能的 , 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 。 所以 , 对中国来讲 , 任何一项技术能够普及 , 就是三件大事儿:成本可控、渠道可及、认知正确 。
成本可控 , 说明你的科技没有卡脖子 , 才能成本可控 。 目前 , 这个领域我们可以说 , 没有卡脖子的问题 。
渠道可及 , 就是通过开放场景 , 带量集采 , 让需要这个技术的老百姓能享受得到 。
认知正确 , 就是科普要做的工作 , 新冠之后 , 相信科普工作也会越来越被重视 。
所有的行业 , 皆应该做好这三件事 , 缺了哪一个 , 都会影响行业的发展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