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石豪】
这个春节 , 来自1.92亿公里外的一声“春节快乐” , 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科技的新高度 。
这声问候 , 是已经飞行了200余天的“天问一号”发出的 。
北京时间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近火捕获制动 , 顺利进入大椭圆火星轨道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绕、着、巡”胜利完成第一步——“绕” 。
火星 , 这颗千百年来承载了人类太多梦想与期盼的红色星球 , 终于迎来了第一颗中国卫星 。
奔火之路
天问一号探测器是2020年7月23日 , 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自文昌发射升空的 。 凭借长征五号强大的运载能力 , 重达5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组合体被直接加速到超过11.2千米/秒的地球逃逸速度 , 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地火转移轨道 , 成为绕太阳公转的人造卫星 。
这是中国运载火箭首次超越第二宇宙速度 。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发射瞬间 。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飞向火星的过程中 , 天问一号进行了一次轨道机动和四次轨道修正 , 每一次都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在其中 。
探测器在发射后是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中飞行的 , 为了减少实际轨道与预定轨道的偏差而采取的轨道控制叫“轨道修正” , 一般来说只要入轨精度够高 , 轨道修正需要消耗的燃料都比较少 。
“轨道机动”则是让探测器进入新轨道而采取的轨道控制 , 当然这并不是说探测器出了问题需要临时变道 , 而是早在任务设计中就确定的 。
一般来说 , 如果探测器的发射行星和目标行星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 那通过最简单的共面转移就能抵达 , 这就是航天动力学中著名的“霍曼转移”(Hohmann Transfer) 。
文章图片
霍曼转移示意图 。 图片来源:Robert A. Braeunig
但火星绕太阳公转的平面与地球公转平面(黄道面)并不吻合 , 带有一个小的夹角 , 因此地球火星之间的转移轨道就不在黄道面上 , 而是三维立体的 。
文章图片
地火非共面转移示意图 。 图片来源:Robert A. Braeunig
这也正是天问一号进行轨道机动的原因 , 2020年10月9日 , 天问一号的3000N主发动机点火480多秒 , 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 保证了探测器能够准时与火星交会 。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深空机动示意图 , 可以看到天问一号的转移轨道与火星有一个小夹角 。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而深空机动的完美实施 , 离不开科学家为天问一号安排的轨道修正 。
天问一号是一个重达5吨的大家伙 , 包含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 , 配备了3000N主发动机、多台120N和25N发动机 , 在世界各国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中是质量最大、功能最多、设计最复杂精妙的 , 没有之一 。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探测器 。 图片来源:人民网
为了能让天问一号的多种发动机精确工作 , 就需要在轨对发动机的实际性能和工况进行精确测量和标定 。 2020年8月2日 , 天问一号第一次轨道修正 , 3000N主发动机首次点火工作 , 并进行了性能实测;9月20日 , 天问一号第二次轨道修正 , 4台120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 , 在轨验证了发动机的实际性能;10月28日 , 天问一号第三次轨道修正 , 8台25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 , 并对发动机性能进行了在轨标定 。
这样 , 在进入火星轨道之前 , 所有姿轨控发动机都进行了实际点火与标定 , 探测器会根据实测数据对点火时间进行微调 , 保证天问一号的精准飞行 。
可以说 , 万事俱备 , 只待“刹车” 。
完美刹车
2021年2月5日 , 天问一号进行了第四次轨道修正 , 此时探测器在茫茫太空中累计飞行了4.65亿千米 , 距离地球1.84亿千米 , 距离火星仅110万千米 。 国家航天局也发布了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220万千米处获取的第一幅火星图像 。
文章图片
天问一号的第一幅火星图像 。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别看距离火星已经近在咫尺 , 但天问一号毕竟还是一颗绕太阳飞行的人造卫星 , 速度过快 。 如果不及时踩一脚刹车 , 探测器将与火星擦肩而过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再回首已百年身” 。
但刹车太早也不行 。 如果急着踩刹车的话 , 探测器很容易过度减速 , 导致近火点与火星表面太近 。 别忘了 , 火星表面是有大气的 , 探测器离得太近会进一步失去速度从而坠毁在火星上 , 甚至可能直接被火星大气破坏 。
时机很重要 , 机会只有一次 。
所以天问一号要在快绕到火星“背面”的时候开始制动捕获点火 , 3000N主发动机全力输出 , 工作时间长达15分钟 , 以至于关机时探测器已身处阴影区 , 从地球看去被火星完全遮挡 。
这个时候 , 我们在地球上完全无法获得天问一号的消息 。
更为关键的是 , 天问一号离我们已经太远了 , 远到自然界的速度极限——电磁波也需要近10.7分钟才能抵达地球 , 我们接收到的信号 , 都是探测器11分钟以前发出的 。
在航天工程中 , 有时候几毫秒的延迟都是不可接受的 , 更何况10.7分钟 , “Ping太高了” 。
一切只能靠天问一号自己 。
天问一号火星捕获过程影像 。 来源:国家航天局
2021年2月11日20时50分许 , 地面测控中心准时收到来自飞出阴影区的天问一号的消息 。 经过确认 , 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远火点高度约1800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轨道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 , 成为火星的一颗人造卫星 。
【探测器|石豪:有那么15分钟,我们完全没有天问一号的消息】举国欢腾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bleu|字节跳动火山翻译上新 38 个稀有语种,翻译能力再升级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