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2021才过一个半月,IPO已开始“犇”涌,谁在承接利好?

文:Leslie
来源:东四十条资本(DsstCapital)
“牛市”已到 , 前方高能!
刚刚才和辛丑牛年见面问好 , 资本市场就已经开始频繁带给投资者以惊喜 。
一波惊喜来自于农历新年之前密集完成的一批IPO , 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颇有看点 。
腊月二十七到腊月二十九 , 短短3天时间里14家企业以“抢滩式”上岸的姿态在A股IPO 。 从数量上看 , 这已经超过了2021年以来所有A股IPO企业的25% 。 从表现上看 , 所有IPO企业首日均迎来可观涨幅 , 其中表现最好的属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的易瑞生物 , 开盘后股价即迅速攀升 , 涨幅一度超过700% , 截至首日收盘市值已达到人民币144亿 。
而另一波惊喜则来自于新春假期之间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 。 港股市场中 , 截至2月17日港股收市 , 包括恒指、国指在内的多个指数再创阶段新高 , 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 , 大涨5% , 突破万点大关 。 而海外市场则普遍飘红:不仅美股三大指数创历史新高 , 日经255指数也突破3万点 , 创近30年以来高点 。
中国企业在这一波行情中同样收益不少 。 仅2月9日一天 , 便有包括容联云、天演药业、师董会等在内的多家中国公司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挂牌 。 其中 , 头顶“中国版Twilio”光环的国内云通讯服务商容联云通讯尤其引人关注 , 其上市首日市值即超过70亿美元 , 也顺利成为“中国SaaS赴美上市第一股” 。
A股、纽交所、纳斯达克……中美两地 , 三个不同的交易市场 , 多家中国企业的成功IPO已然将牛年IPO“犇”涌的火热程度体现得非常明显 。 对于VC/PE投资机构而言 , 这显然是个好事情 。
18天收获5起IPO , 头部机构仍是关注热点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 , 尽管遭受了疫情的影响 , 但2020年中国IPO规模仍然创下了十年来最高的纪录:数量层面 , 2020年共有565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及美股成功IPO , 同比增长51.47% 。 募资规模层面 , 募资总额同比增长67.22% , 达到8607亿元 。
而在2021年 , IPO势头仍然不减 。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 , 仅在2021年1月 , 就已有53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 , 同比上升35.9% , 募资总额440亿元 。 而其中 , VC/PE渗透率高企仍然是一个显著现象 。 53家IPO的不同公司中 , VC/PE机构渗透率为60.38% 。
如果将视线放得更长 , 这一趋势会更为明显 。 投中数据显示 , 2020年度共有386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国企业实现上市 , VC/PE机构IPO渗透率达到68.32% 。
值得注意的是 , 头部VC/PE机构的重要程度仍然不容小觑 。 多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 , 所谓头部机构 , 往往就是那些外部环境极为恶劣之时能保持正常的投资水准、而在外部环境一片繁花似锦之景象时还能够在优秀的水平上继续制造惊喜的少数玩家 。 这些投资机构投什么、怎么投 , 很大程度上具备风向标的意义 。
2021年刚刚开始 , 便能够看到头部投资机构的收获 。 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可以发现 , 2月9日 , 有三家公司在同一天完成IPO , 分别为容联云、易瑞生物、天演药业 , 登陆的资本市场不同 , 分别为纽交所、深交所创业板及纳斯达克 , 但这三家公司背后却有一位共同的投资人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 并且在三家公司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 如红杉中国是容联云通讯最早最大的财务投资人;在天演药业的案例中 , 红杉中国则领投了其C轮融资 。 易瑞生物则是红杉中国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布局中的首家上市公司 。
实际上 , 如果再加上前不久刚刚上市的雾芯科技以及市值已过万亿的快手 , 红杉中国在2021年刚刚开始不到40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收获了5起IPO 。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头部投资机构在市场中更受关注的原因:明星项目以及成功的IPO , 永远都是衡量一家投资机构最重要的指标 。
新年明星企业IPO被否背后:规范与价值重要性凸显
刚刚过去的2020年 , 资本市场本身即火热 。
不管是此前的科创板、港交所新政 , 还是最新推出的创业板注册制 , 都使得优秀的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合理的价格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 , 这也意味着更完善与成熟的退出渠道的形成 。
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代表 , 2020年医疗健康IPO实现“小爆发” 。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可知 , 2018年港交所18A新政实施以来 , 截至2020年底共计有28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 其中2018年5家、2019年9家 , 而2020年共有14家企业上市 , 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
但同样是上市公司 , 不同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因此如何能选中更优秀的标的则更考验投资机构的投资水平 。 在这一方面 , 仍然是头部机构给出了示范 。 以2020年上市的14家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为例 , 从市值来看 , 14家公司截至2月8日收盘累计市值为3876.29亿港元 , 红杉中国参与投资的共计4家企业 , 分别为德琪医药、药明巨诺、再鼎医药与欧康维视生物 , 这四家累计的市值已达到1631.46亿港元 , 占比高达42% 。
【投中网|2021才过一个半月,IPO已开始“犇”涌,谁在承接利好?】而在已经到来的2021年 , 可以肯定的是资本市场的机会仍然会显著存在 。 1月4日 ,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对于2021年市场的预期 , 其认为2021年A股IPO融资额或将再创新高 , 有望达到4500亿元至4800亿元的规模 , 尤其是科创板规模将快速增长 , 融资有望超过2000亿元关口 。
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上的必然成功 。 2021年除了数据表现仍然良好的IPO成绩之外 , 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IPO被否或是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的情况 , 都在预示着资本市场更加严格的环境 。 据不完全统计 , 2021年以来已经有三家公司在申报IPO的过程中折戟 。 种种迹象表明 , IPO被否的情况在2021年将不会再是个例 。
对此 , 其实也很好理解 。 资本市场的利好政策的确存在 , 但有一个大的前提 , 即公司的运行规范以及确实存在价值 。 在满足必须条件的基础上 , 一批真正优质的企业将会更快的走向资本市场 。 但如果基本条件无法满足 , 别人眼中的IPO盛宴 , 对于自己来说 , 或许是一场寒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