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N、大卫
北京时间 2 月 19 日凌晨 4 点 55 分 , 美国 NASA 的 “毅力号”(Perseverance)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 正式开始在这颗红色行星上探索生命存在的迹象 。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首席工程师 Rob Manning 表示 , “这次着陆完成的太棒了 , 成功证明了 NASA 是有效的 , 是成功的 。 我们齐心协力 , 共同努力 , 实现了这一目标 。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 许多问题都应该这样协力解决 。 ”
NASA 在直播中展示了 “毅力号” 着陆后传回的第一张图片 , 降落时沾到镜头上的尘土营造了一种朦胧感:
(来源:NASA)
【美国航天局|美国 NASA“毅力号”成功登陆火星,开启寻找生命之旅】去年 7 月和 8 月 , 阿联酋 “希望号” , 中国 “天问一号” , 美国 “毅力号” 先后发射升空 , 踏上了前往火星的漫漫征途 。
如今 , 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终于在火星聚首 。
大约一周前 , “希望号” 和 “天问一号” 已经顺利制动进入环火轨道 。 阿联酋此次的任务只是环绕火星 , 不包括登陆 。 而中国计划完成 “环绕、着陆、巡视(探索)” 三个目标 , 所以 “天问一号” 会先环绕火星勘察 3 个月左右 , 之后再找合适的时机着陆 。
因此 , 没有环绕火星计划的 “毅力号” 虽然出发最晚 , 抵达火星最晚 , 却可以第一个完成登陆 。
着陆成功后 , “毅力号” 将稍事休整 , 工程师将花费数周的时间对所有仪器和功能进行测试和校准 。
图 | 全副武装的 “毅力号”(NASA)
校准结束后 , 它将再花几个月的时间前往 Jezero 火山口的第一个勘探地点 。 科学家相信 , 这里在 38 亿年前可能是一个火星湖床 , 有可能在此发现古代生命的化石遗迹 。
造价 27 亿美元的 “毅力号”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 , 那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并保存土壤样本 , 然后静静等待未来的 “后辈” 带它回家(或许只有样本能回家) 。
NASA 此前表示 , 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的任务可能需要超过十年的时间 , 一来一回 , 最早也要到 2031 年才能返回地球 。
登陆火星
火星距离地球超过 2 亿公里 , 超远的距离让通信变得十分困难 , 单程延迟大约在 11 分钟左右 。 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地球上实时控制火星探测器登陆 , 只能依靠探测器的自主登陆系统 。
NASA 在直播中透露 , 装有传感器的探测器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 , 可以感受到大气的减速 , 当减速足够明显时 , 系统便会开始控制探测器 , 尝试向着陆点导航 , 同时调节机身姿态 。
在降落过程中 , 可能会出现上百万种错误 , 着陆轨迹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 因此 , NASA 将火星车着陆的过程称为 “恐怖七分钟”(seven minutes of terror) 。 地球上的工作人员只有等到登陆结束后才能知道它有没有成功 。
图 | NASA 根据传回的延迟信号模拟火星车是否成功降落(来源:NASA)
当被隔热层包裹的火星车进入火星大气层准备降落时 , 速度最高可以超过 5555 千米 / 秒(2 万公里 / 小时) 。 降落过程中 , 与大气之间的摩擦会让其表面温度迅速飙升 , 约 80 秒后达到最高温度 , 隔热层将承受最高 1300 摄氏度的考验 , 相当于最炙热的火山岩浆的温度 。
此时 , 受到隔热层保护的火星车却只能感受到室温(20 度左右) 。
在降落开始大约四分钟后 , “毅力号” 探测器距离火星地表约 11 公里 , 但时速仍然高达 1500 公里 / 小时 。 它这时将释放一个直径 21.5 米的超大降落伞 , 隔热罩也将很快剥离 。
图 | NASA 传统 , 执行发射和着陆任务要吃花生(来源:NASA)
探测器下方装有 23 个雷达仪器和摄像头 , 它们可以帮助火星车安全着陆 , 也能传回画面供工作人员分析 。 它还配有 “地形相对导航” 软件 , 能够处理相机拍摄的图像 , 并将其与机载地形图进行比较 , 从而确定航天器应该在哪些潜在的安全地点着陆 。
降落进入到最后一分多钟时 , “毅力号” 距离地面约 2 公里 , 此时探测器将与外壳、降落伞分离 , 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台空中吊车(Sky Crane) 。
这是 NASA 在 2012 年首次启用的火星车降落技术 , 成功帮助 “好奇号” 减速并着陆 。
图 | NASA 模拟动画演示 , 空中吊车帮助火星车着陆(来源:NASA)
空中吊车配有 8 枚反冲火箭 , 通过三根尼龙绳与火星车相连 , 可以在短时间内减速至 2.7 公里 / 小时 , 几乎处于悬停状态 。 这使得火星车上的软件能有足够的时间在方圆 100 米的范围内寻找安全降落点 。
找到合适的降落点后 , 悬停在 20 米高空的空中吊车会慢慢将火星车放下 , 后者触地后 , 尼龙绳会被切断 。
完成任务的空中吊车会自行飞走 , 在离火星车尽可能远的地方寿终正寝 。
希望如果未来人类真的登陆火星 , 不要只顾着找火星车和样本 , 不妨也把它当作人类文明的历史文物保存起来 。
任务目标
“勇气号” 与 “机遇号” 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了火星上水的历史 , “好奇号” 发现了复合有机物的证据 , 它们是组成生命的原始成分 。
这些证据告诉我们 , 火星过去可能是宜居的 。 “毅力号” 将迈出下一步 , 寻找古代外星生命的迹象 。
选择 Jezero 火山口 , 原因在于这里是有 38 亿年历史的远古湖床 , 它处于三角洲位置 , 沉积物中可能存在与生物、生命有关的有机化合物和矿物质 。
图 | Jezero 火山口周围地貌(来源:NASA)
“毅力号” 的 23 个相机将帮助科学家研究火星以获取生命证据 。 其中最主要的是 Mastcam-Z 相机 , 它可以拍摄立体和全景图像 , 并具有非常强大的缩放功能 , 可以放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 例如仔细寻找土壤模式和旧沉积物 。
此外 , SuperCam 相机负责调查岩石中的化学和矿物成分 , 并配有麦克风 , 可用于识别火星天气 。 PIXL 和 SHERLOC 光谱仪将寻找复杂的生物学分子 。 SHERLOC 的 Watson 相机还将进行显微成像 , 分辨率可达 100 微米左右 , 与人类头发丝的直径相当 。
“毅力号” 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前往 Jezero 火山口的第一个勘探点 。 如果火星上真的存在生命迹象 , 我们最早在今年夏天就能知道 。
全新技术:MOXIE 和 Ingenuity
NASA 的每一项任务都运用了一些时下最先进的技术 , “毅力号” 也不例外 。
第一种技术是 MOXIE 。 这是一种小型装置 , 旨在通过电解的方式将富含二氧化碳的火星大气转化为可用的氧气 。 这个过程已经在地球上模拟过 , 但它在火星上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氧气的生成不仅可以为将来的火星殖民提供可呼吸的空气 , 还可以提供用于火箭燃料的液态氧 。 “毅力号” 工作的前两年 , MOXIE 大约有 10 次制造氧气的机会 。 每次将运行大约一个小时 , 产生 6 至 10 克氧气 。
图 | MOXIE 设备(来源:NASA)
另一种技术是 Ingenuity 。 这是一架 1.8 千克的小型直升机 , 有望实现火星上的第一次动力飞行 。 它的部署大约需要 10 天 。
Ingenuity 第一次飞行将升至空中约三米高 , 悬停和徘徊大约 20 秒 。 如果它能成功地在火星的超薄大气(密度为地球的 1%)中飞行 , 那么它将有更多的机会飞往其他地方 。
直升机上配有两个摄像头 , 将帮助科学家准确查看火星的地貌 。 就其本身而言 , Ingenuity 并不是火星探索任务的关键 , 但未来当漫游车无法满足探测需求时 , 直升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图 | Ingenuity 直升机渲染图(来源:NASA)
事实上 , 这些新技术并不是 “毅力号” 火星任务的关键 。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 , 它最关键的使命是寻找生物迹象 , 同时为将火星土壤样本带回地球做准备 。 这可能需要 10 年才能实现 。
探测器将钻入地面并收集 40 多份样本 , 未来 NASA 计划和欧洲航天局 ESA 合作执行一系列联合任务 , 最早可能在 2031 年将样本带回地球 。
收集土壤样本并非易事 。 样品处理臂(SHA)由美国卫星图像兼机器人公司 Maxar 制造 , 负责控制钻探工作 , 并从地面上采集火星土壤的岩心 。 在火星苛刻的自然条件下 , 该机械臂需要承受从晚上的 - 73°C 到白天 20°C 的温度波动 。
但最大的难点是 , 它必须克服火星尘埃的影响 。 样品处理臂位于火星车下方 , 会暴露在车轮卷入的大量灰尘中 。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 , 如果设计不当 , 或者运行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小问题 , 一粒微小的尘埃颗粒就足以让机械臂瘫痪 。
现在 , “毅力号” 的成功登陆令人激动 , 标志着它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未来 , 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它 , 科学家们期待着它能进一步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 。
与此同时 , 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中国 “天问一号” 数月后的登陆任务 , 预祝 “天问一号” 探测器上还没有名字的火星车也能成功登陆 。
-End-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the|美国人的“圣诞热情” 连奥密克戎也挡不住
- IT|美国CDC:无论接种疫苗与否 民众应避免邮轮旅行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the|福奇:美国奥密克戎毒株疫情可能在1月底达到顶峰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电源|美国NASA计划启动月面反应堆电源项目
- IT|美国法国英国连创历史新高 世卫组织警告“感染海啸”到来
- the|美国日增新冠确诊病例超44万 专家:美疫情已转向新阶段
- the|反垄断下狂“敛财”?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年营收有望达到9万亿